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

晴報【衝浪傷脊腰背痛 夏日求診升1成】

晴報 05-09-2016

衝浪傷脊腰背痛 夏日求診升1成

不少人在夏天大玩水上運動,有脊醫表示,涉及水上運動的求診較平時多逾1成,多數是衝浪及滑水導致頸椎或腰椎錯位、椎間盤突出等,部分患者初時未有為意,延誤治療致病情加劇,日後再運動時更易受傷。 30歲的陳先生(化名)這個夏天愛上了衝浪,但每次衝浪後都會覺得腰痠背痛,他以為是平時少運動所致,沒有理會,不過玩了幾次之後,腰痛愈來愈嚴重,更出現腳痹,求診後才發現患有椎間盤突出。

熱身不足 跌入水弄傷

香港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暑假期間涉及水上運動的求診較平時多10%至15%,患者多是因為衝浪、滑水等水上運動前未有熱身,加上做跳躍、轉身等動作時容易跌入水中,令頸膊、腰部等關節受撞擊,導致頸椎或腰椎錯位、以及椎間盤突出。 王漢榮續指:「部分患者玩完後覺得有腰痠背痛,未必想到是受傷,或者以為是小事,但過幾天有機會出現手腳麻痹,甚至無法起床。」 他說,若患者不進行治療,下次再現水上運動時會更易受傷,即使短期內不會再玩,亦有機會令腰痛等徵狀愈來愈嚴重,「例如開學後要背重書包,加上要長期坐着,如坐姿不正確,患處會愈來愈痛,無法學習。」 王漢榮建議進行水上運動前要熱身,例如做拉筋動作,亦應找教練指導,即使有興趣亦要量力而為,不要玩得太頻密。

強化腰背肌肉運動

1. 雙膝雙手放在地上,雙手向前伸展,雙膝維持90度,肩膀於臀部成斜線,維持15秒,重覆做3次。
2. 側臥,雙膝拍齊伸直,雙手平放於地上,雙手置於身前撐著,維持15秒,兩邊各做3次。

 3. 用左手將頭拉向左邊,同時輕輕將右邊肩膀向下放鬆,維持15秒,兩邊各做10次。



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

經濟日報【揀啱裝備 做足準備 享受行山樂趣多】

經濟日報 25-8-2016

揀啱裝備 做足準備 享受行山樂趣多

揹包太重引致肩痛手痺

香港註冊脊醫王漢榮指出,行山引起的肌肉和脊骨問題很多時也與裝備有關,影響到走路的姿勢。例如背負太重可以增加肩頸背負荷,令肌肉緊張和壓迫附近神經,引起肩頸背痛,甚至「駝住背咁行」,令脊骨受壓。

適當裝備減勞損創傷

王漢榮強調,行山裝備不一定貴就好,例如背包最重要是與自己體形相符,並設有胸帶和腰帶,使用時繫上可以幫助均勻負重。放置物件時也要注意,水等重物應放在背包靠近身軀的位置,避免重心被拉後。
至於鞋亦不一定要行山鞋。他指若間中才行一次山,穿一般的波鞋便可以,選擇一些鞋底較厚及坑紋較深的運動鞋可以增加抓地力,減少滑倒或扭傷,若經常行山的人士則宜購買專業的行山鞋。
此外,很多人愛用行山杖幫助,但它不是行山的必需品。王漢榮稱,是否使用行山杖要視乎個人狀況,適當使用可以幫助減省體力,尤其是大腿肌肉較弱的人可用作輔助,而上落路徑時可為身體提供多一個支點卸力,協助身體平衡。

注意步姿 量力而為

雖然行山看似只是走路,但其實與其他運動一樣,也要做足準備。王漢榮提醒市民,除了適當的裝備之外,行山前應該做一些熱身,讓身體進入狀態及減少意外;同時要帶備足夠的水和少許乾糧,補充身體所需;沿途則要注意環境及安全,避免意外發生。
他續稱,市民行山時也要留意步姿,例如應腳踭先落地,然後暢順地轉移重心至腳尖,最後亦最重要是量力而為,開始時宜選擇一些初級易行的路線,途中亦要有休息時間,避免身體過勞而影響姿勢和容易引起意外或創傷。

紓緩運動減行山不適

行山可以看到在市區見不到的美景,也有助舒展平日少動的身體,更是一班朋友或一家老少相聚的有益活動。脊醫王漢榮表示,數小時的行山旅行,全身肌肉「用咗好多力」,故會變得繃緊,所以要做一些適當的舒展運動幫助放鬆肌肉。而熱敷也有幫助,加上適當的休息,簡單的肌肉疲勞引起的疼痛不適大都可以解決,但若痛楚持續就最好求醫檢查清楚。

作用:伸展小腿肌肉
動作: 雙手扶牆或大樹作支撐,左腳踏前並向前屈曲膝蓋,右腳向後伸直,維持10秒,然後換另一邊腳進行。左右腳各做5次。



作用: 鬆弛大腿前面的四頭肌
動作: 一手扶著欄杆或牆壁作支撐,左手將右腳拉向臀部,另一隻腳保持穩定,維持10秒,然後換另一邊腳進行左右腳各做5次。


作用: 紓緩肩頸緊張
動作: 頭部在正中,然後用手將頭慢慢拉向左邊,同時間輕輕將右邊肩膊向下放鬆,維持15-20秒,重複做10次。然後轉另一邊重複進行。

作用: 增加足跟肌腱的柔軟度
動作: 平坐,然後盡量用力將足部背屈,大腿肌肉用力,維持姿勢10秒後放鬆,然後換另一隻腳。每邊各做5次。

作用: 紓緩腰部肌肉
動作: 仰臥雙手抱膝,用力彎曲下膝,將雙腳膝蓋彎曲靠近胸口,維持12-15秒,重複5次。



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

蘋果日報【毛巾枕緊貼頸椎弧度 有助紓緩痛症】

蘋果日報 19-02-2016

毛巾枕緊貼頸椎弧度 有助紓緩痛症

都市人常用電腦及手機,易出現頸梗膊痛等低頭族典型不適,以為睡一覺可紓緩痛症,醒來卻發現痛楚仍在,連疲勞也沒有消除,問題可能出自枕頭,日本人近年流行將毛巾捲起,墊在頸後當枕頭用,認為能降低頸項椎間盤壓力,消除肩頸僵硬,更對頸椎有矯正作用。本港脊醫則表示,毛巾枕更能貼近使用者頸椎的生理弧度,能讓人躺下時肩頸肌肉完全放鬆,對頸痛患者確為合適,但矯正頸椎則未有醫學證據。
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低頭族因為姿勢不正確,肩膀左右肌肉不平衡,長期收緊會出現痛症,加上容易有頸椎錯位等毛病,頭痛、肩頸膀痛直接影響睡眠質素。若用錯枕頭,如枕頭太低太扁,睡覺時肌肉會收緊,可導致頸椎錯位;枕頭太高則睡眠時連胸椎也會提高,睡眠質素同樣受影響。
至於何謂枕頭適當高度,王表示,枕頭用處是承托頸椎,最好要貼合整個頸部的生理弧度,並要視乎個人睡眠姿勢去選擇枕頭,習慣躺臥面朝天的人,枕頭不能太厚,但多數時間側睡者,枕頭就要厚些,若經常轉身,又會躺臥又會側睡,則可選擇左右厚身中間凹下的枕頭,或是波浪型枕頭。不過,不少人根本連瞓枕頭都出錯,頸未有緊貼枕頭,只有頭在枕頭上,不能承托頸椎,若枕頭過厚,本身已是一個低頭動作,睡醒就會頸痛。
日本流行的毛巾枕,製作很方便簡單,只需將大毛巾摺起,從尾端如「蛋卷」般捲起,至拳頭差不多高,即一寸半至兩寸即可,將捲起的部分放在頸部下方,剩餘的部分則攤開放在頭部下方;躺下後,將頸部置於「蛋卷」上,若有不適,可再調整至令自己舒服的高度。王表示,頸痛人士如認為用枕頭無論如何睡也不舒服,可嘗試一下毛巾枕,由於只承托在頸後位置,一定做到緊貼效果,睡時肩頸肌肉亦能完全放鬆,對紓緩痛症有一定功效,不過能矯正頸椎的說法,則未有醫學證據。
不過,王強調要解決低頭族頸痛肩痛,除了用合適的枕頭睡一覺好,平日亦要多鍛鍊肩頸肌肉,以及保持正確姿勢,否則問題仍不會解決。


【健康online】毛巾枕緊貼頸椎弧度有助紓緩痛症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60219/54770557

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

晴報【天冷椎間盤突出發作 腰痛行唔到 】

晴報 31-12-2015

天冷椎間盤突出發作 腰痛行唔到 

天氣轉冷容易誘發痛症,有脊醫表示,近日因椎間盤突出而求診患者大增一倍,且出現年輕化趨勢,有90後因工作姿勢不正確而患上椎間盤突出,連行路也有困難。

24歲的陳小姐去年畢業後從事文職,每日工作約八小時,長期要使用電腦,但一坐下來就不自覺地蹺腳甚至盤腿。數月前,她在公司搬投影儀時突然感到腰痛,連走路也有困難,求診後發現是椎間盤突出,因搬重物而誘發痛症。

長用電腦錯姿勢 患者年輕化

註冊脊醫吳政諺表示,導致椎間盤突出的原因包括意外、老化及姿勢不正確等,最常見是出現在腰部,佔六成,頸部的椎間盤突出佔兩成,也有少數情況是胸椎和骶骨出現椎間盤突出。

吳說:「都市人坐的時間較多,且姿勢不正確,例如使用電腦時頭及頸不自覺向前伸、彎腰、蹺腳等,都有機會導致椎間盤突出。」曾在美國行醫的他指,過往在外國見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是50歲以上,而本港則偏向年輕化,最年輕患者是20歲。
吳又指,冬季因椎間盤突出而求診人數增加一倍,主要是天氣寒冷令血管及肌肉收縮,導致脊椎承受壓力增加,另外亦有患者是因為打噴嚏而誘發疼痛。他建議,工作時應每半小時走動一下,坐在椅子上時雙腳平放地面,使用電腦時背部挺直,亦可在腰部與椅背間擺放軟墊。

預防運動示範

1.伸直右手及左腳,身體成直綫,維持15秒後換另一邊手腳。


2. 屈曲小腿平躺,吸氣並提起臀部,維持15秒後呼氣並放下臀部。

3. 平躺,雙手抱膝盡量靠近身體,維持15秒。


經濟日報【為脊骨減壓伸展鍛鍊】

經濟日報   31-12-2015

為脊骨減壓伸展鍛鍊

頸膊痠痛、腰背疼痛,都是現代打工仔常有的毛病。有時可能只是肌腱勞損,但亦可能是脊骨之間的椎間盤出現退化病變,壓迫脊椎神經而引起疼痛和麻痺等症狀,嚴重時更可導致活動能力下降甚至失禁。而透過適當的伸展運動,能減輕脊骨的壓力,幫助紓緩問題。

二十多歲的Jackson,從事文職工作,每天上班有8-10小時都是坐在電腦前打鍵盤,身體狀況一直良好,直至大約個多月前,有一次他用力打了一個噴嚏,隨即腰痛難當。

初時,他以為是用力過猛抽到肌肉筋腱所致,於是去做推拿按摩,結果疼痛無退卻之餘,更有愈加愈嚴重的情況,數天後腰痛令他幾乎無法下床,最後求醫檢查顯示腰椎第五截椎間盤有突出,痛楚便是源於神經線受壓而引起。


姿勢不當傷脊骨

註冊脊醫吳政諺指出,不少人每天都長時間坐著工作或上網,有些人更會把身體傾前讓頭部更貼切屏幕,但這個動作正正會令脊椎承受更大的壓力,長期如此令負責吸收震力的椎間盤勞損退化,甚至從原來位置突出來壓住脊柱神經。

他稱,很多人不知道坐著工作比站立更傷腰骨,「坐著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比站立多兩,三倍」,若加上姿勢不當,壓力便更大,令脊骨組織更易發生勞損。而秋冬季節更會促使椎間盤病變現形,原因是氣溫下降會令血管收縮,令椎間盤的血液供應減少,加上肌肉遇冷收縮又會進一步加重脊骨的壓力。

他最近亦有一名年輕的男病人,因為持續以坐在床上的不良姿勢把玩新買的平板電腦,僅過了兩個星期便已經出現腰痛,初時躺臥一會便可紓緩痛楚,逐漸連躺著也感覺痛楚,檢查下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情況。


椎間盤病變致麻痺疼痛

事實上,每截脊骨之間有一個椎間盤組織,可以吸收人體活動時的震力,但外傷或退化等因素會令椎間盤出現病變。

他表示,椎間盤初時只是中間核心變形,輕微突出,故未必會引起徵狀,惟慢慢會惡化,又或因為某次打噴嚏或咳嗽等,用力之下令椎間盤進一步突出壓住神經,便會即時引發痛楚。

至於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症狀,視乎位置而定。若發生在腰椎位置便可誘發腰背痛、腳部麻痺,而頸椎出問題則可能會出現手部及肩膊麻痺痠痛等情況。


改善姿勢多郁動減勞損

吳政諺稱,拉床等手法治療可以幫助病人放鬆肌肉,紓緩椎間盤突出的情況,有些人則在睡覺時做一點工夫,如仰睡時把枕頭放在大腿下面,側睡便放在兩腿之間,令腰部承托更佳,有效紓緩問題。另外,熱敷10-15分鐘也能放鬆肌肉,減輕椎間盤壓力。

他強調,除了治療之外,病人亦要留意平日的坐姿,例如背部最好貼著櫈背,可以減低脊椎的壓力,枱和櫈的高度亦要配合自己的身形,避免頭部過度向前傾等。女士們則應戒除蹺腳的壞習慣,工作期間應每半小時便起身「郁幾郁」,避免脊骨因長期受壓出現病變。

伸展運動推介

很多打工仔每日都長時間坐在案頭工作,又經常做低頭族,令脊骨承受巨大壓力。註冊脊醫吳政諺指出,市民平日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鍛鍊,幫助強化核心肌肉,從而減輕脊骨的壓力,紓緩及預防椎間盤病變,這些伸展動作包括: 

動作1: 平躺身體,屈起膝頭,然後吸氣並抬起頭及腰背稍為離地,雙手放在身旁即可。每3次為一組,每日做3-4組。

動作2: 膝頭及手掌著地,然後舉起右手和左腳,留意腰背頸要保持水平。維持15秒,然後轉另一邊手腳。每邊3次為一組,每日做3-4組。

動作3: 平躺身體,雙腳拍緊,屈起膝頭,然後抬起腰和臀至與大腿呈一直線,維持10-15秒。每3次為一組,每日做3-4組。

動作4: 平躺身體,屈起膝頭,將右腳小腿放在左腳大腿上,然後抬起左腳向頭部方向移動,兩腳互相鬥力以增加效用。然後換另一邊手腳做同樣的動作。每邊3次為一組,每日做3-4組。




蘋果日報【啫喱狀軟組織壓神經線 大力打噴嚏 易致椎間盤突出】

蘋果日報 31-12-2015

啫喱狀軟組織壓神經線大力打噴嚏 易致椎間盤突出

天氣凍突然腰骨劇痛,可能是椎間盤突出發作。有註冊脊醫表示,冬天是椎間盤突出「出事」高峯期,除因為冷病時大力打噴嚏誘發,天氣寒冷體內血管及肌肉收縮,脊骨承受壓力會增加,亦會令椎間盤突出機會大增;臨床上冬天求診個案增加兩成,大部份為年輕個案。要預防除了保持正確坐姿,應多做強化背部肌肉,放輕力度打噴嚏同樣重要。

脊醫吳政諺表示,椎間盤為脊骨關節間的箒喱狀軟組織,其作用為吸震。隨年齡增長椎間盤缺水、曾受創傷或長期姿勢不良,軟組織就會如啫喱般「唧」出來,壓住神經線令人出現痛楚。椎間盤突出可出現於脊椎任何一節,最常見為頸椎及腰椎,前者會有手及肩膀痹痛情況,後者則可導致腰、大腿及腳痹痛。

冬天肌肉收縮易發病

他指,以往椎間盤突出多見於50歲以上人士,因退化導致椎間盤失去水份致病,但近年大幅年輕化,病人集中於16至45歲,原因為長期姿勢不正確。

吳政諺指美國骨醫學會研究發現,坐着時腰骨椎間盤承受的壓力,會較站着時高出2倍;若坐着時身體前傾,則較向後卧受壓多1.5倍,故長期坐着前傾,椎間盤突出機會大增;辦公室工作,特別是OL,更屬於高危人士,「着高踭鞋人向前傾,仲長時間坐喺度做嘢」。

冬天更是椎間盤突出發作高峯期,吳政諺指,臨床上求診個案增加兩成,部份更加是突然腰骨劇痛,檢查後才發現是椎間盤突出。大力打噴嚏也會令椎間盤受壓,「如果本身椎間盤已經突出,打噴嚏時會唧更多出嚟,壓住神經線亦會突然好痛」;冬天溫度下降會令血管及肌肉收縮,被包圍的脊骨承受壓力增加,椎間盤於壓力下脫出脊骨的機會也較大。
吳稱,椎間盤突出沒法逆轉,「突出咗就係突出咗,縮唔番入去」,但可以透過手法矯正或使用3D牽引床拉鬆脊骨,減低椎間盤承受壓力,故年輕出事更要及早治理,否則隨年齡增長椎間盤失去水份,情況會更加嚴重。若試過不同治療方法仍未能減輕痛楚,就要做手術切除突出部份。

要避免椎間盤突出,坐姿正確最為重要,每坐下一段時間更應起身郁動,或伸直雙腳維持20秒。要保護脊椎,應多做強化背肌運動,向後伸展的動作對減低椎間盤壓力亦甚有好處,可以定期進行。

三招防椎間盤突出

【動作1】
肩膊與手臂垂直,手肘屈曲成90度角撐起身體,身體保持一直線收緊腹部,維持15秒,放鬆回到地上

【動作2】
趴在地上,伸直雙手撐起上半身,腰部向後拗至最高位,維持15秒,放鬆回到地上

【動作3】
跪在地上,雙手撐地,頭、頸、背成一直線,將左手向前伸直,右腳向後撐起,手、背及腳成一直線,維持15秒,換右手及左腳做
註:每組重複3次,每日做4組
資料來源:脊醫吳政諺

求診個案: 常坐床玩手機 女文員腰劇痛

天寒地凍,躲在暖暖的被窩裏玩手機最為享受,有少女卻因此腰痛無比需要求醫。一名24歲女文員,每晚都會蹺腳坐在床上,背部依靠床板上身卻向前傾,手持平板電腦玩樂、玩手機或看書。

近日天氣轉冷,她如常在床上活動時,卻突然腰部劇痛,求診檢查才發現腰部椎間盤突出,需接受治療及改變生活習慣。

熱敷配合運動情況好轉

脊醫吳政諺表示,該名女病人坐床看書、玩電話的習慣已經持續數年之久,由於床褥偏軟加上坐姿不正確,腰椎壓力增加,最終腰骨第3至4節有椎間盤突出,「佢自己都唔知,照MRI(核磁共振)先發現。」

他續稱,女病人工作需日坐6小時,姿勢差又少有起身走勳,加上天氣凍脊骨壓力增加,才令椎間盤突出。幸她經過兩周治療,並熱敷腰等,加上多起身郁動,未有再次發作。


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

晴報【運動療法 改善S形脊椎】

晴報10-09-2015

運動療法 改善S形脊椎

10至14歲是脊椎側彎「危險期」,患者脊椎彎曲呈「S形」或「C形」,除了影響外觀亦有機會影響心肺功能。有脊醫指,脊椎側彎可透過德國Schroth運動療法治療,防止病情惡化甚至能改善彎曲情況。 14歲的Tom(化名)兩年前確診脊椎側彎,當時度數(cobb's angle)為20度,未到需要做手術的程度,亦未有接受其他治療。兩年內Tom的情況惡化到35度,向脊醫求助,並接受德國Schroth運動治療,一年多後改善至30度。由於已發育完成,脊醫相信他的情況不會再惡化。

脊椎側彎 10至14歲高危

根據衞生署資料,脊椎側彎影響2%至3%青少年。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脊椎側彎約一成屬結構性,例如腫瘤或者撞車令脊椎受壓彎曲;另外九成是功能性,原因未明,或與書包過重、姿勢不良等原因有關,導致脊椎不斷旋轉及壓縮,出現「S形」或「C形」。 王漢榮續指,脊椎側彎男女比例約為一比八,原因同樣是未解之謎。而10至14歲發育期是「危險期」,或因骨骼生長太快、而肌肉生長得慢有關。他說:「脊椎側彎輕則影響外觀,嚴重的話可令心肺等受壓,導致呼吸有困難等。」 「如果不及早治療,情況會愈來愈差,一年度數可增加十度。」王說,若側彎角度超過45度,就需要進行手術,而未到45度的,可接受德國Schroth運動治療,以特定動作如伸展手腳、拉扯身體等,配合呼吸訓練,避免脊椎側彎情況惡化,甚至能改善病情。 他續指,家長應每隔一個月左右就為子女檢查脊椎,可用坊間買到的脊椎側彎度數儀(scoliometer)自行為子女測量,亦可透過觀察子女耳珠、肩膀及盤骨是否在同一水平綫上,作為初步檢測。

Schroth療法動作介紹

  1. 對於「S」形右胸椎側彎,可用長竿協助,左手向上拉伸,右手呈90度扶着長竿,並用左側呼吸。
  2. 另一個針對「S」形右胸椎側彎動作,坐着瑜伽球,左手伸直拉着欄杆,右手拉向下幾級的欄杆。

Schroth療法 源於德國

王漢榮指,Schroth運動治療是1920由德國物理治療師發明,要成為Schroth脊椎側彎治療師,需到德國接受訓練及考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