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

晴報【書包太重 孭到寒背高低膊】

晴報 25.10.2017


脊醫表示,若書包過重,有機會導致學童脊椎錯位等問題。


本港的學童壓力大,書包重量亦不輕!學期過了一半,部分學生或開始出現頸梗膊痛等問題。有脊醫表示,學期中後期時求診個案會比平時升逾一成,不少人出現高低膊、寒背等問題,建議書包重量應控制在學童體重的10%至15%,多出的書本可用雙手抱在胸前,並盡量使用雙肩帶款式書包,若要使用單肩帶款式,則以斜孭較側孭好。
書包重量 宜佔體重10%至15
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每學期中後期如1112月,以及45月都是學童求診高峰期,個案會比平時多10%至15%,「不少學童都因為書包過重,經過大半個學期勞累,開始出現高低膊、寒背、頸梗膊痛等。」
王漢榮說,若書包太重,會令身體向前傾,導致寒背,長期會因為重心前傾,有機會導致肌肉不平衡、頸膊痠痛、脊椎錯位等,亦有機會出現手腳麻痹,影響生活和學習。他建議︰「一般而言,後背式書包重量應該是兒童體重的10%至15%,超過這個重量就屬於過重。」
至於拖拉式書包,王稱需視乎學童上學的環境,若是平路多,則重量可稍為增加,但如果在學校也要背起書包上落樓梯,書包重量則應該維持在體重的10%至15%,「由於拉桿和轆本身也有重量,因此可以擺放的書較後背式書包更少。」他又建議,拖拉式書包應兩手輪流拉,約1020分鐘換手一次。
單肩帶式要更輕 每20分鐘換膊孭
部分學生會用單肩帶式書包,王漢榮指,這種款式會集中一邊肩膀受力,容易令肌肉不平衡,或導致高低膊、脊骨錯位等問題,因此書包應該更輕,重量控制在學童體重10%內,此外,應1020分鐘換另一邊肩膀。他又說,對於單肩帶式書包,側孭對脊椎影響最大,因為力聚集在身體同一邊,而斜孭則能將重心移向中間。
他續指,家長應為子女選擇肩帶較粗的雙肩背包,肩帶胸及腰部位置有扣,背起時書包緊貼背脊才算合適。
此外,應將重的書本擺在靠近背脊的位置,輕的擺在外側。若帶的書太多,超出建議重量,可將三分一至一半書本用雙手抱着,令重量平均分布在身體前後,避免用袋裝着書、以單手抽着,否則會因為單邊受力,或致高低膊等問題。


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

大公報【預防媽媽手】

大公報  18.09.2017


預防媽媽手



新手媽媽對自己的寶寶一定「抱不離手」,過了一段時間,媽媽手掌靠近大拇指的地方就會隱隱作痛。同時,隨着寶寶體重增加,她們的症狀也將從單純的隱隱作痛變成明顯腫脹,只要稍微一使力就痛得厲害。此時,媽媽只要張手抱寶寶,拇指與腕部一一承受重量,疼痛更是加劇,甚至痛徹心扉。這就是大家俗稱的「媽媽手」。

    媽媽手屬於累積性的傷害病變,剛開始只會有微微的腫脹、緊繃,疼痛的感覺多半只會出現在拇指用力時。如果輕忽不去理會,媽媽沒有改變姿勢或是讓手腕有充分的休息,疼痛感就會越來越明顯。接不來,大拇指可能開始使不上力,或者是一使力就疼痛難耐,連再簡單不過的擰毛巾、寫字等動作,都做不到。

    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受訪時表示,形成媽媽手是因寶寶體形比較細小,新手父母抱寶寶時大約在大拇指外側接近手腕的地方過度用力,令手指向內屈曲,連帶手腕部分亦會產生疼痛。其中餵母乳的媽媽在餵哺、替寶寶洗澡時,都是過度使用雙手,此時可能會導致筋膜炎。大部分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疼痛,如頸肩痛、腰背痛等。始終照顧寶寶,手抱、低頭餵奶、彎腰換尿片等這些都是重複性動作,長時間會令頸腰椎勞損,不少新手媽媽患有媽媽手的同時,也可能同時患有其他痛症。

    王醫生指出,要預防媽媽手,方法包括:一、勤做拉筋運動,二、姿勢正確免令手腕屈曲,三、強化肌肉運動。若已有筋膜炎的患者,則可以試用冰敷減輕痛楚。假使情況嚴重,那就要接受檢查,了解程度的輕重以及發病主要原因。症狀嚴重便要採用衝擊波、超聲波,改善姿勢以及一些運動治療。他明白新手父母對寶寶的照顧無微不至,惟湊寶寶的相關姿勢動作,必須正確。

  他提示新手媽媽不要過度使用一隻手,定時更換另一隻手達到平衡,還要做到抱寶寶一段時間,便將寶寶放落嬰兒床,讓雙手得到充分休息以及做下拉筋動作,那對預防媽媽手大有幫助。

    記者亦訪問曾患有媽媽手的媽媽,她表示,初時不覺有不適,約三個月左右開始手麻、無力,有時甚至會麻到連一張紙巾都拿不起來,手部還會出現局部的腫脹、疼痛。醫生說她患上筋膜炎,花了一段時間才治好,但她自覺錯過了照顧寶寶的黃金時間,又言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受過媽媽手的困擾。

    根據調查,媽媽手不是新手媽媽的專利,只要是長期且大量運用到大拇指工作的人,都可能出現相關症狀,最常見的是從事洗碗、打掃等工作的人、美容從業人員、電腦打字員或收銀員等,都是媽媽手的高危群。

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

經濟日報【膝關節疼痛非長者專利 適量運動可舒緩 】

經濟日報 13-09-2017

膝關節疼痛並非年長人士專利,不同年紀及不同情況下,也有機會出現膝痛。如果置諸不理,除了令日常行動不便,更有機會影響其他關節,故應及早正視及處理。


運動意外受傷、發炎等也會引致膝關節痛,不過最普遍的,莫過於因退化所致的膝痛。註冊脊醫王漢榮解釋,「日常生活中,過份使用膝蓋、勞損、運動受傷等也會引致膝痛。而較普遍的則是稍為年長的人,因膝關節退化而出現的膝痛,一般由40多歲開始出現。患者會感到膝蓋痛痛脹脹的,有人會不能把腿伸直,蹲下、上落樓梯、走斜路等也感到痛,更甚者就連步行於平坦的路上也痛。」如何分辨是否屬於肌肉痠痛或需要求醫的膝痛?「當我們運動後,有機會引致肌肉酸痛或勞損,這情況普遍過兩三天便會自然好轉。相反,如果發現膝痛持續三四天,便要有所警覺,應正視問題。」


脊醫王漢榮表示,退化性膝痛是關節之間的軟組織磨蝕了,令骨與骨的距離愈來愈近,有機會造成磨擦,令患者感到不適。註冊物理治療師伍潔珩補充,如果人的肌肉較弱,保護膝關節的能力便會減低,同時令支撐身體的責任落到膝關節上,便會令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,容易勞損,引致膝關節加速退化,或會演變出其他問題。


至於治療方法,則會針對痛症出現的原因而對症下藥,例如是否因年老而退化,還是因體重過重令膝蓋受壓而勞損,抑或因任何原因(如工作需要長時間蹲下)過度使用膝蓋而引致勞損等,查明原因,再找適當方法治療。另外,也需鍛練及建立肌肉,來支緩膝關節官的活動。


另外,有些人活動膝蓋時,會出現「啪啪」(clickingpoping)聲響,這又是甚麼原因?王漢榮解釋:「膝關節內有膝關節滑液,當中會有氣體,當關節有所活動,氣體有機會會釋出,因而導致有聲響,但這情況則不一定是有問題的;如果活動時只出現一次性的響聲,而之後則沒有感到不適,那問題可能不大。不過,萬一聲響持續出現,或響後感到不適甚至痛,這便是警號,需要及早檢查。因出現聲響,亦有可能是膝關節上的軟組織裂了所引致。總而言之,當感到疼痛時,便需多加留意。另外,如果大腿肌肉不平衡,也可能導致聲響,那便需要治療或透過運動來改善肌肉狀態,以改善聲響問題。」



伍潔珩補充:「(大腿)肌肉不平衡,會令生物力學有所改變,導致關節應有的姿勢跟平日的有所不同,影響某些組織或令大腿某一邊的韌帶受壓較多;如不及早改善生物力學,繼續讓膝關節受壓,也有可能影響其他關節。」她表示,原來扁平足患者也較容易出現膝痛,因他們的腳腕關節稍為向內這令膝蓋內側受壓較多;這也是跟生物力學有關。


伍潔珩解釋,有的患者是一邊膝蓋痛,有的則兩邊也會痛。檢查時要分析得細緻,「必須分辨膝蓋哪個位置痛,例如內側、外側、前或後方,比方說如果膝蓋內側痛,便須查出是否大腿內側肌肉弱了?還是扁平足所致?深入了解才可確定治療方法。」


伍潔珩表示,很多人感到膝蓋痛,便避免去活動它,愈是不理會,關節就變得愈繃緊、愈痛。其實透過適當的活動,關節內的潤滑劑才會均匀地分布於關節表面,令活動時變得暢順。以一些基本的保健動作把問題紓緩,有望改善問題。不要以為那些基本的保健動作很簡單,痛症患者做起來會並不容易。所以,當做到感覺痛時,便要停在那個位置,不要令自己太痛,稍作紓緩後,便可慢慢地繼續。」



膝關節保健動作

以下是基本的活動膝關節及肌肉訓練,可以改善及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痛的情況。步驟簡單,可以在家中進行。


1 .   活動膝關節 
動作:坐下,把一隻腳屈曲並放鬆,以毛巾把腿拉近身體,感到微痛感覺時保持5-10但腿不可用力;如感到痛便稍為停下。之後再做一隻腳。

功效:這動作主要活動膝蓋關節,重新啟動關節,以毛巾輔助,能讓較難活動的膝關節有所運動。


2 . 
大腿肌力訓練

動作:躺下,把腿及膝蓋用力伸直,抬高至45度,保持510秒,重覆510次,再做另一隻腳;每天做兩組。


功效:針對較弱的大腿肌肉;作適量練習,可強化大腿肌肉,有助保護膝關節。


3 . 
訓練後大腿肌力

動作:雙手扶穩椅子,屈曲膝蓋把腿向後提起至90度,腿要保持垂直,與另一隻腳並排,維持510秒,重覆做510次,再做另一隻腳;每天做兩組。


功效:可強化後大腿肌肉,因後大腿肌肉也有責任保護膝關節

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

晴報【搭巴士瞌眼瞓 Chok到頸椎錯位】

晴報 2017.07.06


搭巴士瞌眼瞓 Chok到頸椎錯位


香港人工時長、睡眠不足,經常會在巴士、地鐵等交通工具上睡着,有脊醫表示,在巴士睡覺容易挫傷脊椎,輕則拉傷肌肉,嚴重者可致頸椎錯位或椎間盤突出,部分人剛拉傷時只是輕微疼痛,但繼續以不正確姿勢工作,幾日後病情或會突然「爆煲」。
未必即時劇痛 數日後才爆發
搭車返工和放工因倦極而睡着,情況很普遍,不過這樣做很易受傷。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不時有患者是因為在巴士上睡着,因車廂搖晃而「chok」到頸椎,約佔診所患者總數一成,「患者由10幾歲到50歲都有,有上班族和學生,因為香港人太累了,經常在車上睡着,尤其是長途車就更易睡着,而巴士常要停站,一旦睡着就很易『chok』到。」
王漢榮指,一旦在巴士上挫傷,輕則會拉傷肌肉,但亦可能導致嚴重問題,未必會即刻顯露出來。他說:「有些患者拉傷後只感到有一點痛,但過了幾日至一星期後,疼痛會加劇,亦可能出現手麻痹、頭痛等,可能是頸椎錯位或椎間盤突出,壓到神經綫而疼痛萬分,甚至會影響正常生活。」
工作坐姿差 加劇病情
他解釋,患者多數是平時的讀書或工作姿勢不佳,拉傷後繼續使用錯誤姿勢,令病情進一步累積,「傷勢」在數日後才「爆煲」。他曾治療一名21歲男患者,平時要長期用電腦工作,但坐姿不正確,又長期捱夜,每日從粉嶺搭巴士到尖沙咀上班,經常在車睡着,一次因巴士煞車令他「chok」到,當時只有少許疼痛,故未有理會,幾日後出現頭痛、手麻痹等才去求診,發現是頸椎錯位,要治療兩周才恢復。
另外,有些打工仔會趁午飯後或加班時趴在辦公桌上小休,王漢榮說,多數人趴在桌上時,頭會側往一邊,令頸椎受壓,容易錯位,而前傾姿勢亦會令腰椎受壓,有機會令腰椎錯位及椎間盤突出。
即使是放工回到家中,部分人或會在梳化上睡着,王指,梳化無法妥當地承托頸部和腰部,除了令人腰痠背痛,更有機會導致盤骨錯位、椎間盤突出等,建議市民應到床上才睡覺。
記者:畢嘉敏

頸椎錯位會壓到神經綫,令患者感到疼痛(iStock)









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

經濟日報【日常多拉筋 紓緩慢性關節痛】

經濟日報 27-04-2017


現正處於春夏交替季節,濕度「爆燈」,這日子不少人感到全身「冤冤痛」,尤其關節部位,更是重災區。這有可能與慢性關節痛有關,不得不留意。

不想痛楚埋身,平日多作伸展和拉筋,運動關節,問題可得緩減。

70歲的陳婆婆一直行得走得,一翻風落雨便驟覺關節隱隱作痛,後來過了潮濕的氣候痛楚仍未減。經脊醫問診及檢查後,原來婆婆的髖關節曾受傷,天氣變化令她特別覺得痛,痛時連行路也有問題。

其實除了受過傷,婆婆亦因年紀大關節退化,使病情更惡化。她只是右髖關節出現問題,顯示她日積月累的不正確姿勢也是肇因。婆婆以儀器、手法等治療,再指導下改善姿勢,及在家中做一些復康運動,兩至三星期後痛楚大大減少。


患者或有關節受傷前科

天氣潮濕為何容易引發慢性關節痛?「患者本身已有慢性關節炎症,因為天氣及濕度改變,會令關節內部受壓力突然轉變,因而產生明顯痛楚。」當中部分人士之前或有關節受傷,但沒有好好治理,使傷患形成慢性炎症,只是一直不覺得有痛感,待翻風下雨季節,痛楚便出現,最常出現的位置包括髖關節、膝關節、盆骨、腳踭等關節。

一些人誤以為這是風濕痛,「正因為是天氣濕度轉變才出現,因此不少人便把慢性關節痛誤是風濕痛。慢性關節痛通常發生於曾經受過傷之關節,而關節無好好治理,才會有慢性關節痛發生。開始時,很多人捽藥酒、按摩以為可了事,若屬慢性關節痛,這並不能奏效,應及早求醫找出真正病因。」而痛的程度亦因人而異,王漢榮指有部分患者確感到很痛,這要視乎當事人的受傷程度。

姿勢不當肇禍
除了長者外,事實上慢性關節痛影響者眾,例如熱愛運動一族,進行運動時受了傷置諸不理,在轉天氣時有關節痛,便奇怪為何二十多三十歲便出現風濕痛。若一直不治理的話,「當關節不斷受壓,便造成慢性發炎。想解決問題,患者要找出根源所在,是曾有傷患未癒、長期姿勢不當、累積的運動受傷等,對症治療,可望有一個全面的康復。」

另外,其他原因尚有:常蹺腳及穿高跟鞋(影響盆骨關節)、頭向前傾打電腦看熒幕(影響頸椎及肩關節)、坐下時身體歪斜(影響腰椎關節)。

遇上述情況,建議盡早求醫,因為要由醫護人員分辨是慢性關節痛或是其他病症,要及早處理及治癒患處,多運動,減低關節及肌肉的繃緊度,受傷的風險相對減少。

「愈早發現及年紀輕的,治癒效果更好,如3星期有明顯紓緩,若情況較嚴重,治療需要兩、三個月也不定。」

【運動關節小動作】動作1:雙手緊扣向前伸展,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(陳國峰攝)


動作2:雙手緊扣向上拉,盡量將身體提高,腳踭要觸及地面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(陳國峰攝)
動作3:左手放在右耳旁,輕力向下拉,感覺到右頸膊有拉扯感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(陳國峰攝)

動作4:右手放頸後,左手放右手手踭,輕力向下壓,身體靠左側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*以上動作每日做2至3組。(陳國峰攝)

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經濟日報【低頭60°頸椎負荷60磅 14歲少年頸椎生骨刺】


經濟日報 19-04-2017



智能裝置普及,不分男女老少、手機不離手的低頭族隨處可見。醫管局發現,港人頸痛問題有年輕化趨勢,每年有2成新症是因頸痛求診,近3成求診人士為40歲以下;頸椎骨刺患者最年輕的求診者只有14歲,理大更正在研究小朋友頸痛的情況。
專家提醒,低頭睇手機幅度不應超過2030度,否則令後頸肌肉負荷增5倍,建議每低頭半小時便要休息進行伸展動作,頸痛問題若持續逾34日,要盡早求醫,否則頸椎長期受壓,嚴重可導致癱瘓。
【延伸閱讀】正確用手機  坐時挺直站立挺胸
這類痛症或與長期低頭使用手機有關,除會導致頸緊膊痛,還可能引發手指痛、拇指肌腱發炎等問題;低頭的幅度不應超過2030度,否則會令後頸肌肉負荷增5倍,亦有機會令頸椎受損,傷害中樞神經,嚴重更有可能導致癱瘓。
近年港人患頸椎問題有上升及年輕化趨勢,20多年前67成求診者是腰椎問題、只有23成人是頸椎問題,現時則67成求診者是因頸椎出現問題,情況與港人用數碼產品有莫大關係。

以往頸椎退化患者多是40歲以後,但目前已呈年輕化,10多歲年輕人亦出現相關徴狀,最年輕的頸椎骨刺患者只有約14歲,因使用數碼產品如智能電話、平板電腦等,令他長時間低頭,加上做功課及閱讀時姿勢不正確,頸椎出現錯位及長骨刺,需要矯正關節,並改善其生活姿勢,又建議他多以蛙式游泳,以改善情況。
頸椎一旦長骨刺,只能透過治療阻止其繼續生長,而不能令其消失,若不理會則會愈長愈大及愈長,當刺及神經時,會導致手腳麻痺,嚴重更有機會癱瘓。

人們使用電話時會低頭及頭部不自覺前傾,令頸椎及肌肉承受的重力不平衡,曾有研究指,頭部每向前傾1吋,頸椎會增加10磅負荷。若長期如此,有機會令脊椎生理弧度被拉直,引發脊椎錯位、椎間盤突出等問題。
【延伸閱讀】手機滲透率高 80後不舒服才收手
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正研究小朋友的頸痛情況,正常的脊椎就是由一個一個四方體組成,頸椎有7節、胸椎則有12節,前者是向前彎,頭骨、面部器官、腦袋等加起來達10多磅,頭長時間垂低,全靠頸骨後的肌肉拉住頭部,長久會造成肌肉疲勞、頸椎關節間尤其第67節會受磨損,而頸肌肉亦連着鎖骨、肩胛骨的位置,故造成頸肩痛的問題。
頸項有弧度與骨骼設計與肌肉柔韌性有關,長期低頭令頸項肌肉長期處於繃緊狀態,而頸項肌肉較大腿幼、力量較弱,拉得太緊除了疲勞,亦會令弧度消失,而頸的關節亦會僵硬、減低柔韌性,而近年求診者以上班族為主,亦有1819歲的年輕人,認為頸痛問題年輕化的情況不容忽視。


晴報【低頭長玩手機 小心變癱 專家教勿向下逾20度】


晴報 18-04-2017


新增說明文字

據電訊管理局數字,現時全港有1,600萬個流動裝置有上網,幾年前更有研究指出,逾半人有「無手機恐懼症」。醫管局發現頸痛問題有年輕化迹象,每年有2成新症是因頸痛求診,約3成年齡在40歲以下。有物理治療師提醒,低頭睇手機的幅度不應超過視綫水平以下2030度,否則令後頸肌肉負荷增5倍,長期或令中樞神經受損,嚴重可致癱瘓;亦有脊醫指,頸椎骨刺患者最年輕只有14歲。
80後林太早年前疑因坐姿不佳、而受肩頸痛困擾,最痛時要往醫院急症室求醫,「坐小巴前往醫院時,輕微震動都會好痛好痛。」雖然事後有注意姿勢,惟近年手機流行,林太又成為低頭族,經常在港鐵上用手機,睡前亦習慣在床上使用,她形容自己往往要到不舒服才肯「收手」,久而久之頸椎出現毛病,有時用手指輕輕一搓亦感痛楚。
後頸肌負荷增5倍 頸椎恐受損
據醫管局九龍中聯網物理治療部的數據,每年2.5萬宗新症當中,約2成、即5,000人是因頸痛求診,當中約3成是40歲以下。這類痛症或與長期低頭使用手機有關,除會導致頸緊膊痛,還可能引發手指痛、拇指肌腱發炎等問題。低頭的幅度不應超過2030度,否則會令後頸肌肉負荷增5倍,亦有機會令頸椎受損,損害中樞神經,嚴重可致癱瘓。
倘生骨刺 只可治療不會治癒
近年港人患頸椎問題有增多及年輕化趨勢,20多年前,67成求診者是腰椎有問題,只有23成人是頸椎問題,現則是「調番轉」。以往頸椎退化的患者多超過40歲,但現時10多歲亦出現相關症狀,遇過最年輕的頸椎骨刺患者只有14歲,因使用電子產品如智能電話、平板電腦等,令他長時間低頭,加上做功課及閱讀時的姿勢不正確,頸椎因而出現錯位及生骨刺的情況,要透過矯正關節、改善姿勢、及多游蛙式,以改善情況。他提醒,頸椎一旦長有骨刺,只能透過治療阻止其繼續生長,而不能令其消失。
玩電話時會低頭及頭部不自覺前傾,都會令頸椎及肌肉承受的重力不平衡,「曾有研究指,頭每向前傾1吋,頸椎會增加10磅負荷。」若長期如此,有機會令脊椎生理弧度被「拉直」,引發脊椎錯位、椎間盤突出等問題,亦有機會影響神經綫,導致身體麻痹、甚至癱瘓。35歲以下的求診者數目每年都增加超過1成,這些年輕患者當中,34成人初次求診時脊椎已被「拉直」,無法逆轉。






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

【睡得好能遠離痛症?】


【睡得好能遠離痛症?】

「為何睡得好是如此重要呢?」

試想像:當你睡覺時,若每小時都處於受壓及不舒適的環境中,其實有機會令你痛症痛楚持續不斷,影響健康。
正確的睡眠習慣對於維持身體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。相信大家希望睡覺時,身體是得到舒緩及放鬆──而非增加身體的壓力,尤其是脊椎,在睡覺時應保持自然弧度,避免引致脊椎錯位,壓迫神經線。此外,不良好的睡眠習慣亦很可能會引致腰背痛等痛症出現,若痛楚持續不斷,會影響睡眠質素,翌日便會沒精打采,形成惡性循環。



「睡姿、枕頭與脊椎健康有什麼關係?」

別小看枕頭的功用,合適的枕頭高度能夠令你的脊椎得到適當的放鬆,維持健康。當你躺下時,枕頭應該能配合頸部曲線,承托頭部,幫助平衡身體的壓力。同時,好好利用枕頭也能夠讓你保持良好睡姿。
側睡時,可以把一個枕頭夾於兩膝間以維持減低側睡時盆骨轉動的幅度。

仰睡時,可以把一個枕頭放於膝蓋下,使膝蓋微屈,讓腰背更貼近床褥,以減少後背肌肉的壓力。




不要趴睡


但要注意一點,盡量不要趴睡,這樣有機會令你後背過份伸展,同時亦可能對你的頸椎造成傷害,因趴睡時頭部必須向側以維持呼吸暢順,這樣也有大機會引致頸椎錯位。


枕頭的質素十分重要,因為頭部及頸部的健康與背部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。枕頭應該要定時更換,以確保它們不會變得過於平坦;相信有不少人都睡過比較扁塌的枕頭,大大減低了對頸椎的支撐,又或者放置兩個或以上的枕頭,令頭部太高。

「起床的姿勢也有小學問?」

許多人認為起床是一件簡單的事情;然而,起床的姿勢其實蘊藏著小學問。很多人睜開眼睛時,便會馬上蹦直身體,或是彈起來,這樣做是很容易拉傷身體的肌肉,同時對脊椎造成一定的損害。


其實,起床時應先翻身側躺,用一隻手作為支撐點撐起身體,同時把腳部移到床外落地,慢慢起床。站起前也可先活動頭部及做一些小伸展,放鬆肌肉。


「床褥的選擇」

床褥應該能充分承托你的身體,不能過硬或過軟,讓脊椎附近的肌肉及韌帶能得以放鬆。
過硬的床因缺乏彈性,難以配合脊椎弧度,長期使用會扭曲脊椎形狀,造成脊骨錯位;而過軟的床褥則缺乏支撐功能,未能承托身體,使脊椎較難得到適當的放鬆。選擇錯誤的床褥睡醒後反而令人感到更疲倦,可能導致勞損、拉傷,甚至脊骨錯位。

-----------
原文參考: 【How to Sleep with Back Pain: Sleep Tips to Reduce Lower Back Pain】
https://www.spineuniverse.com/resource-center/lower-back-pain/how-sleep-back-pain

傳媒報導: 毛巾枕緊貼頸椎弧度 有助紓緩痛症
http://chiropractor-hong-kong.blogspot.hk/2016/02/blog-post.html

傳媒報導: 挨床頭板打機 頸椎易錯位
http://chiropractor-hong-kong.blogspot.hk/2015/05/blog-post.html

王漢榮註冊脊醫 ( Dr. Keith Wong Hon Wing ) ,  Registered Chiropractor
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應向自己的脊醫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

你所忽略的小事可能是腰背痛出現的成因


為什麼我會有腰背痛?

曾經有研究指出,大約有80%的人於他們的人生中有機會受腰背痛的困擾,可見患上腰背痛並非罕見的事。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,低頭族隨處可見,長時間維持同一動作最終可能導致脊椎錯位及肌肉繃緊,影響身體。而久坐於辦公室對著電腦工作、不良姿勢等亦會大大提高患上腰背痛的機會。

預防勝於治療,除了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外,我們可多做一步令自己維持腰背健康,例如定時活動一下身體、為自己定下小休時間、或者散一會兒步,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其實已經可為身體叉電,讓脊椎及肌肉放鬆,不如記謹以下小貼士,更加能夠令自己更健康,減輕腰背痛吧。

「舒緩腰背痛小貼士」

坐著不要太放鬆!

當你坐著的時候,也不要將身體放軟,要將臀部頂住椅背,同時確保自己的背部是緊貼椅背,臀部位置是高於膝蓋的。必要時可在椅背與腰部間加墊子,維持腰部自然前傾姿勢,以一個自然及舒適的姿勢坐著。

站起來吧!

當坐了超過20-30分鐘時,就必須站起來伸展一下、轉換姿勢或者走動一下。同時也可深呼吸,輕輕為頭部及頸部按摩,以平衡及舒緩脊椎及肌肉的壓力。

花點時間步行吧!

每天可以走多幾步路,可以的話用步行代替駕駛或坐車吧! 疾步及多走幾級樓梯更可以當作是一個小運動。

多飲水吧!

每日嘗試用水取代咖啡和荼,讓身體維持充足的水份。

不要吸煙!

吸煙會令身體自癒能力降低,容易令身體出現問題。

「小運動令腰背更健康」

確保你的脊椎的活動幅度是良好: 坐著或站著時都可做一些小運動,例如將腰部向左右轉動,這有助放鬆及舒緩肌肉。


每隔20-30分鐘可把腰部向左右轉動







確保你的核心肌肉群是運用得正確: 脊椎是被肌肉所包圍的,脊椎錯位或不良姿勢可能會導致肌肉繃緊,應多做放鬆肌肉的運動,並強化背部肌肉。



原文參考: 【Spine health tips】www.thefuss.co.uk/spine-health-tips/

王漢榮註冊脊醫 ( Dr. Keith Wong Hon Wing ) ,  Registered Chiropractor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應向自己的脊醫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