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

【睡得好能遠離痛症?】


【睡得好能遠離痛症?】

「為何睡得好是如此重要呢?」

試想像:當你睡覺時,若每小時都處於受壓及不舒適的環境中,其實有機會令你痛症痛楚持續不斷,影響健康。
正確的睡眠習慣對於維持身體健康都有一定的幫助。相信大家希望睡覺時,身體是得到舒緩及放鬆──而非增加身體的壓力,尤其是脊椎,在睡覺時應保持自然弧度,避免引致脊椎錯位,壓迫神經線。此外,不良好的睡眠習慣亦很可能會引致腰背痛等痛症出現,若痛楚持續不斷,會影響睡眠質素,翌日便會沒精打采,形成惡性循環。



「睡姿、枕頭與脊椎健康有什麼關係?」

別小看枕頭的功用,合適的枕頭高度能夠令你的脊椎得到適當的放鬆,維持健康。當你躺下時,枕頭應該能配合頸部曲線,承托頭部,幫助平衡身體的壓力。同時,好好利用枕頭也能夠讓你保持良好睡姿。
側睡時,可以把一個枕頭夾於兩膝間以維持減低側睡時盆骨轉動的幅度。

仰睡時,可以把一個枕頭放於膝蓋下,使膝蓋微屈,讓腰背更貼近床褥,以減少後背肌肉的壓力。




不要趴睡


但要注意一點,盡量不要趴睡,這樣有機會令你後背過份伸展,同時亦可能對你的頸椎造成傷害,因趴睡時頭部必須向側以維持呼吸暢順,這樣也有大機會引致頸椎錯位。


枕頭的質素十分重要,因為頭部及頸部的健康與背部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。枕頭應該要定時更換,以確保它們不會變得過於平坦;相信有不少人都睡過比較扁塌的枕頭,大大減低了對頸椎的支撐,又或者放置兩個或以上的枕頭,令頭部太高。

「起床的姿勢也有小學問?」

許多人認為起床是一件簡單的事情;然而,起床的姿勢其實蘊藏著小學問。很多人睜開眼睛時,便會馬上蹦直身體,或是彈起來,這樣做是很容易拉傷身體的肌肉,同時對脊椎造成一定的損害。


其實,起床時應先翻身側躺,用一隻手作為支撐點撐起身體,同時把腳部移到床外落地,慢慢起床。站起前也可先活動頭部及做一些小伸展,放鬆肌肉。


「床褥的選擇」

床褥應該能充分承托你的身體,不能過硬或過軟,讓脊椎附近的肌肉及韌帶能得以放鬆。
過硬的床因缺乏彈性,難以配合脊椎弧度,長期使用會扭曲脊椎形狀,造成脊骨錯位;而過軟的床褥則缺乏支撐功能,未能承托身體,使脊椎較難得到適當的放鬆。選擇錯誤的床褥睡醒後反而令人感到更疲倦,可能導致勞損、拉傷,甚至脊骨錯位。

-----------
原文參考: 【How to Sleep with Back Pain: Sleep Tips to Reduce Lower Back Pain】
https://www.spineuniverse.com/resource-center/lower-back-pain/how-sleep-back-pain

傳媒報導: 毛巾枕緊貼頸椎弧度 有助紓緩痛症
http://chiropractor-hong-kong.blogspot.hk/2016/02/blog-post.html

傳媒報導: 挨床頭板打機 頸椎易錯位
http://chiropractor-hong-kong.blogspot.hk/2015/05/blog-post.html

王漢榮註冊脊醫 ( Dr. Keith Wong Hon Wing ) ,  Registered Chiropractor
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應向自己的脊醫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

你所忽略的小事可能是腰背痛出現的成因


為什麼我會有腰背痛?

曾經有研究指出,大約有80%的人於他們的人生中有機會受腰背痛的困擾,可見患上腰背痛並非罕見的事。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,低頭族隨處可見,長時間維持同一動作最終可能導致脊椎錯位及肌肉繃緊,影響身體。而久坐於辦公室對著電腦工作、不良姿勢等亦會大大提高患上腰背痛的機會。

預防勝於治療,除了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外,我們可多做一步令自己維持腰背健康,例如定時活動一下身體、為自己定下小休時間、或者散一會兒步,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其實已經可為身體叉電,讓脊椎及肌肉放鬆,不如記謹以下小貼士,更加能夠令自己更健康,減輕腰背痛吧。

「舒緩腰背痛小貼士」

坐著不要太放鬆!

當你坐著的時候,也不要將身體放軟,要將臀部頂住椅背,同時確保自己的背部是緊貼椅背,臀部位置是高於膝蓋的。必要時可在椅背與腰部間加墊子,維持腰部自然前傾姿勢,以一個自然及舒適的姿勢坐著。

站起來吧!

當坐了超過20-30分鐘時,就必須站起來伸展一下、轉換姿勢或者走動一下。同時也可深呼吸,輕輕為頭部及頸部按摩,以平衡及舒緩脊椎及肌肉的壓力。

花點時間步行吧!

每天可以走多幾步路,可以的話用步行代替駕駛或坐車吧! 疾步及多走幾級樓梯更可以當作是一個小運動。

多飲水吧!

每日嘗試用水取代咖啡和荼,讓身體維持充足的水份。

不要吸煙!

吸煙會令身體自癒能力降低,容易令身體出現問題。

「小運動令腰背更健康」

確保你的脊椎的活動幅度是良好: 坐著或站著時都可做一些小運動,例如將腰部向左右轉動,這有助放鬆及舒緩肌肉。


每隔20-30分鐘可把腰部向左右轉動







確保你的核心肌肉群是運用得正確: 脊椎是被肌肉所包圍的,脊椎錯位或不良姿勢可能會導致肌肉繃緊,應多做放鬆肌肉的運動,並強化背部肌肉。



原文參考: 【Spine health tips】www.thefuss.co.uk/spine-health-tips/

王漢榮註冊脊醫 ( Dr. Keith Wong Hon Wing ) ,  Registered Chiropractor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應向自己的脊醫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
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

【站對了,身體變輕鬆】


【站對了,身體變輕鬆】


不正確的站姿除了會令自己看來垂頭喪氣、毫無自信,還會影響到脊椎健康及肌肉平衡。


「錯誤站姿逐個看」

站著時,大多人的通病都是背部很自然會向後拱,頭向前傾,形成寒背問題。或者因袋子重而習慣靠著牆壁或柱子來「卸力」,意圖令身體變得輕鬆。然而,長遠來說,這對身體構成很大負擔。

側靠牆

側靠牆會令身體向一邊傾斜,很容易令脊椎受壓及肌肉繃緊,有機會做成高低膊、脊椎側彎的情況出現。傾側的姿勢亦可能會令椎間盤承受壓力過大而擠出,壓著神經線,引發腰背痛等情況出現。




背靠牆


背靠牆會使身體部分重量會轉移至背部,同時亦增加腰椎的壓力。另一方面,一般人以這姿勢站立時,會習慣手持電話低頭,這樣亦會增加頸椎壓力,容易導致錯位出現。



「正確站姿」

大家可以嘗試站於牆壁前方,讓肩膀、臀部、腳跟緊貼牆壁,挺胸收腹、肩部放鬆、頭望前方;此時,若從側面看身體時,耳珠、膊頭、盆骨、腳踝會成一直線。

正確的站立姿勢有助身體受力更平均,脊椎及肌肉亦會更健康。

當然,長時間維持站立不動其實會有機會患上痛症,例如:靜脈曲張、足底筋膜炎等。因此,在此特別提醒需要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士,例如教師、售貨員、侍應等,盡量於工餘時間可多走動,或進行適當的伸展運動,有助維持脊椎及肌肉健康;同時亦可選擇合適的工作鞋,讓工作時可以更輕鬆。
謹記耳珠、肩膊、盆骨、足踝成一直線,站出好姿態!


王漢榮註冊脊醫 ( Dr. Keith Wong Hon Wing ) ,  Registered Chiropractor
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應向自己的脊醫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

椎間盤突出知多少? ──分清位置及成因】


【椎間盤突出知多少? ──分清位置及成因】



很多人出現腰背痛或坐骨神經痛時,都會不禁浮起疑問:我是不是有椎間盤突出?因為我有椎間盤突出,所以我感到疼痛吧?坊間對椎間盤突出好像存在了許多誤解,讓我們先了解什麼是椎間盤,再下定論吧。

「椎間盤是什麼?」

椎間盤是脊椎骨之間的一個軟組織。椎間盤是由兩種不同軟組織所組成的。外圍的部份被稱為纖維環,而中間的部份被稱為椎核。在我們體內有23個不同厚度的椎間盤。


這軟組織既堅韌又富有彈性,有着避震器的功能。當脊椎受壓時椎間盤能幫助它舒緩外在的壓力,能緩衝外力對脊椎的震盪,從而起到保護的作用。除了緩衝及保護的作用之外,椎間盤柔軟又有彈性的特質能為脊椎骨提供不同角度的活動能力。




「椎間盤突出影響可大可小?」

椎間盤突出的意思是椎間盤軟組織從原本的位置向外突出,突出的椎間盤壓迫了神經,導致手部、腿部等地方麻木或無力。椎間盤突出可由不同原因引起,例如:退化、軟組織受損、長期維持不良姿態、過度勞損等等。

磁力共振(MRI)顯示椎間盤突出

不同類別及層面的椎間盤突出問題會產生不同症狀,例如中央椎間盤突出會出現雙邊性的症狀或系統性的症狀,而單向性的椎間盤突出會出現單邊性的症狀。假如左手中指位置有麻痺的症狀,有機會由於頸椎
C7/T1有着椎間盤突出問題,從而影響到C7的感觀神經得而產生的。多舉一項例子:假如腰部中央位置有突出的椎間盤,是很可能導致中央腰部的神經系統受壓,因而導致失禁的情況。


「椎間盤突出能治療嗎?」

相信有多人都會關心椎間盤突出能不能治癒?這則要視乎椎間盤突出的情況是否嚴重,嚴重程度不同,處理方法及治療方法亦不同。輕度及中度的問題可由脊醫利用手法以及不同的輔助器具進行治療,而嚴重及有明顯症狀的病症便可能有需要找骨科醫生作評估,以視乎有沒有手術或打針的需要,而脊醫治療在手術後復康的過程也有幫助,例如利用不同的手法治療配合不同的器械治療,協助受影響的關節回復正常功能及舒緩症狀。
李昉鈿註冊脊醫 ( Dr. Lee Fong Tin ) , Registered Chiropractor
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應向自己的脊醫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