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關節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關節炎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

經濟日報【膝關節疼痛非長者專利 適量運動可舒緩 】

經濟日報 13-09-2017

膝關節疼痛並非年長人士專利,不同年紀及不同情況下,也有機會出現膝痛。如果置諸不理,除了令日常行動不便,更有機會影響其他關節,故應及早正視及處理。


運動意外受傷、發炎等也會引致膝關節痛,不過最普遍的,莫過於因退化所致的膝痛。註冊脊醫王漢榮解釋,「日常生活中,過份使用膝蓋、勞損、運動受傷等也會引致膝痛。而較普遍的則是稍為年長的人,因膝關節退化而出現的膝痛,一般由40多歲開始出現。患者會感到膝蓋痛痛脹脹的,有人會不能把腿伸直,蹲下、上落樓梯、走斜路等也感到痛,更甚者就連步行於平坦的路上也痛。」如何分辨是否屬於肌肉痠痛或需要求醫的膝痛?「當我們運動後,有機會引致肌肉酸痛或勞損,這情況普遍過兩三天便會自然好轉。相反,如果發現膝痛持續三四天,便要有所警覺,應正視問題。」


脊醫王漢榮表示,退化性膝痛是關節之間的軟組織磨蝕了,令骨與骨的距離愈來愈近,有機會造成磨擦,令患者感到不適。註冊物理治療師伍潔珩補充,如果人的肌肉較弱,保護膝關節的能力便會減低,同時令支撐身體的責任落到膝關節上,便會令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,容易勞損,引致膝關節加速退化,或會演變出其他問題。


至於治療方法,則會針對痛症出現的原因而對症下藥,例如是否因年老而退化,還是因體重過重令膝蓋受壓而勞損,抑或因任何原因(如工作需要長時間蹲下)過度使用膝蓋而引致勞損等,查明原因,再找適當方法治療。另外,也需鍛練及建立肌肉,來支緩膝關節官的活動。


另外,有些人活動膝蓋時,會出現「啪啪」(clickingpoping)聲響,這又是甚麼原因?王漢榮解釋:「膝關節內有膝關節滑液,當中會有氣體,當關節有所活動,氣體有機會會釋出,因而導致有聲響,但這情況則不一定是有問題的;如果活動時只出現一次性的響聲,而之後則沒有感到不適,那問題可能不大。不過,萬一聲響持續出現,或響後感到不適甚至痛,這便是警號,需要及早檢查。因出現聲響,亦有可能是膝關節上的軟組織裂了所引致。總而言之,當感到疼痛時,便需多加留意。另外,如果大腿肌肉不平衡,也可能導致聲響,那便需要治療或透過運動來改善肌肉狀態,以改善聲響問題。」



伍潔珩補充:「(大腿)肌肉不平衡,會令生物力學有所改變,導致關節應有的姿勢跟平日的有所不同,影響某些組織或令大腿某一邊的韌帶受壓較多;如不及早改善生物力學,繼續讓膝關節受壓,也有可能影響其他關節。」她表示,原來扁平足患者也較容易出現膝痛,因他們的腳腕關節稍為向內這令膝蓋內側受壓較多;這也是跟生物力學有關。


伍潔珩解釋,有的患者是一邊膝蓋痛,有的則兩邊也會痛。檢查時要分析得細緻,「必須分辨膝蓋哪個位置痛,例如內側、外側、前或後方,比方說如果膝蓋內側痛,便須查出是否大腿內側肌肉弱了?還是扁平足所致?深入了解才可確定治療方法。」


伍潔珩表示,很多人感到膝蓋痛,便避免去活動它,愈是不理會,關節就變得愈繃緊、愈痛。其實透過適當的活動,關節內的潤滑劑才會均匀地分布於關節表面,令活動時變得暢順。以一些基本的保健動作把問題紓緩,有望改善問題。不要以為那些基本的保健動作很簡單,痛症患者做起來會並不容易。所以,當做到感覺痛時,便要停在那個位置,不要令自己太痛,稍作紓緩後,便可慢慢地繼續。」



膝關節保健動作

以下是基本的活動膝關節及肌肉訓練,可以改善及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痛的情況。步驟簡單,可以在家中進行。


1 .   活動膝關節 
動作:坐下,把一隻腳屈曲並放鬆,以毛巾把腿拉近身體,感到微痛感覺時保持5-10但腿不可用力;如感到痛便稍為停下。之後再做一隻腳。

功效:這動作主要活動膝蓋關節,重新啟動關節,以毛巾輔助,能讓較難活動的膝關節有所運動。


2 . 
大腿肌力訓練

動作:躺下,把腿及膝蓋用力伸直,抬高至45度,保持510秒,重覆510次,再做另一隻腳;每天做兩組。


功效:針對較弱的大腿肌肉;作適量練習,可強化大腿肌肉,有助保護膝關節。


3 . 
訓練後大腿肌力

動作:雙手扶穩椅子,屈曲膝蓋把腿向後提起至90度,腿要保持垂直,與另一隻腳並排,維持510秒,重覆做510次,再做另一隻腳;每天做兩組。


功效:可強化後大腿肌肉,因後大腿肌肉也有責任保護膝關節

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

經濟日報【日常多拉筋 紓緩慢性關節痛】

經濟日報 27-04-2017


現正處於春夏交替季節,濕度「爆燈」,這日子不少人感到全身「冤冤痛」,尤其關節部位,更是重災區。這有可能與慢性關節痛有關,不得不留意。

不想痛楚埋身,平日多作伸展和拉筋,運動關節,問題可得緩減。

70歲的陳婆婆一直行得走得,一翻風落雨便驟覺關節隱隱作痛,後來過了潮濕的氣候痛楚仍未減。經脊醫問診及檢查後,原來婆婆的髖關節曾受傷,天氣變化令她特別覺得痛,痛時連行路也有問題。

其實除了受過傷,婆婆亦因年紀大關節退化,使病情更惡化。她只是右髖關節出現問題,顯示她日積月累的不正確姿勢也是肇因。婆婆以儀器、手法等治療,再指導下改善姿勢,及在家中做一些復康運動,兩至三星期後痛楚大大減少。


患者或有關節受傷前科

天氣潮濕為何容易引發慢性關節痛?「患者本身已有慢性關節炎症,因為天氣及濕度改變,會令關節內部受壓力突然轉變,因而產生明顯痛楚。」當中部分人士之前或有關節受傷,但沒有好好治理,使傷患形成慢性炎症,只是一直不覺得有痛感,待翻風下雨季節,痛楚便出現,最常出現的位置包括髖關節、膝關節、盆骨、腳踭等關節。

一些人誤以為這是風濕痛,「正因為是天氣濕度轉變才出現,因此不少人便把慢性關節痛誤是風濕痛。慢性關節痛通常發生於曾經受過傷之關節,而關節無好好治理,才會有慢性關節痛發生。開始時,很多人捽藥酒、按摩以為可了事,若屬慢性關節痛,這並不能奏效,應及早求醫找出真正病因。」而痛的程度亦因人而異,王漢榮指有部分患者確感到很痛,這要視乎當事人的受傷程度。

姿勢不當肇禍
除了長者外,事實上慢性關節痛影響者眾,例如熱愛運動一族,進行運動時受了傷置諸不理,在轉天氣時有關節痛,便奇怪為何二十多三十歲便出現風濕痛。若一直不治理的話,「當關節不斷受壓,便造成慢性發炎。想解決問題,患者要找出根源所在,是曾有傷患未癒、長期姿勢不當、累積的運動受傷等,對症治療,可望有一個全面的康復。」

另外,其他原因尚有:常蹺腳及穿高跟鞋(影響盆骨關節)、頭向前傾打電腦看熒幕(影響頸椎及肩關節)、坐下時身體歪斜(影響腰椎關節)。

遇上述情況,建議盡早求醫,因為要由醫護人員分辨是慢性關節痛或是其他病症,要及早處理及治癒患處,多運動,減低關節及肌肉的繃緊度,受傷的風險相對減少。

「愈早發現及年紀輕的,治癒效果更好,如3星期有明顯紓緩,若情況較嚴重,治療需要兩、三個月也不定。」

【運動關節小動作】動作1:雙手緊扣向前伸展,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(陳國峰攝)


動作2:雙手緊扣向上拉,盡量將身體提高,腳踭要觸及地面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(陳國峰攝)
動作3:左手放在右耳旁,輕力向下拉,感覺到右頸膊有拉扯感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(陳國峰攝)

動作4:右手放頸後,左手放右手手踭,輕力向下壓,身體靠左側。維持10秒,做3至5次。*以上動作每日做2至3組。(陳國峰攝)

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

商報【關節炎如何護理】

商報 24-04-2015

關節炎如何護理

你和我身邊都可能有些人正受著關節炎的折磨,關節炎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疾病。導致關節炎的原因很多,據統計全世界約有3.55億關節炎患者,更可怕的是關節炎並不是老年人獨有的疾病,它可以影響包括兒童在內的各個年齡層,試問我們又怎能忽視呢?

什麼是關節炎?

註冊脊骨神經科王漢榮醫生指關節炎有超過100種成因,而最常見的兩種原因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。退化性關節炎,以膝關節的退化最為普遍,原因是膝關節長期受力,加上不良姿勢令其壓力增加,加速磨損和退化。患者在進行日常簡單活動,如步行、運用器具等都會受到影響。嚴重者更會有骨骼增生或於關節邊緣產生骨刺,因軟骨磨損當關節活動時便會發出咯咯的聲響。
另一種較常見的是類風濕關節炎,王醫生指此類屬免疫系統失調的病變,且任何年齡人士皆有可能發病。患者關節會產生強烈痛楚,症狀還有僵硬及關節腫脹等。類風濕關節炎通常同時影響多個關節部位,而且主要是對稱位置(例如雙手手腕),受影響關節可致變形或受損,尤其是在患病時的最初數年,變化最大。 
哪類人較易患上關節炎?
王醫生表示雖然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關節炎,不過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患病機會,一般來說患者多以30至50歲為最常見。此外,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上關節炎,患病機會亦會增加。有研究發現,吸煙會增加患此病的風險,原因可能是香煙中含大量化學物質,長期吸入,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,引致發炎而誘發此病。
患者須注意的飲食與生活習慣
一旦患上關節痛,暫時還沒有根治的方法,因此怎樣預防是最重要的一環。在日常飲食方面,王醫生提醒要每天補充足夠的鈣質,應多食豆腐、深色蔬菜和奶類食品。此外,食物中的奧米加3亦同樣重要,有研究指奧米加3具有效的消炎效果,食物包括魚、亞麻籽、芥花籽油及核桃。
在生活習慣上,過肥會因體重令關節受壓、負荷加大,應適量控制體重避免令關節過度受壓。另外,進行適量的運動可加強患者關節的活動性、靈活性和肌肉的力量及平衡。王醫生指患者應選擇一些無重力的運動,如游泳和踩單車,使患者既能避免關節過分受力,亦能活動關節。
要紓緩痛楚,患者可用熱墊或凍敷,有效鬆弛肌肉。如病情惡化時,可用冰敷以減少發炎反應,減輕疼痛每次約15 分鐘,每天2至3次。而在病情較緩和時,則可熱敷關節,以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及僵硬,使肌肉放鬆。每次熱敷不宜超過30分鐘,每天可2至3次,但要注意溫度,避免燙傷皮膚。

*長期蹲下、上落樓梯或斜路,都會加快膝關節的退化。
*王醫生表示游泳等無重力運動可增加患者肌肉彈性及增加關節活動。
*王醫生建議坐姿要保持正確,盡量避免繑腳,以免盆骨錯位。
*多食深色的蔬菜亦有助鈣質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