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

信報【嚴選返學鞋 防後天扁平足】

信報 18-08-2015

嚴選返學鞋 防後天扁平足

踏入8月中,返學的日子將至,這時家長及子女都忙於選購返學裝備,當中書包及新鞋天天伴着子女成長,除了考慮款式外,最重要的是有否影響健康。脊醫建議若選取返學鞋不當,可能會引致後天性扁平足,而長期揹上不合適的書包,也會增加脊椎負荷,或會有寒背或高低膊的情況。
根據統計,大約20% 至30% 人口是屬於扁平足,而扁平足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,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特別是孩子發育期間,如能選購合適的鞋履,可減低後天患上扁平足的風險。他指出,雖然幼童在0至5歲足部未完全發育,腳形還在變化中,可能會有「O型腳」或「假扁平足」的出現,然而家長也應防患於未然。

鞋跟厚充足承托

王漢榮指出,最好揀選有護足功能的鞋履,特別於有扁平高跟足的人,鞋跟設計要較厚,減少足跟落地的壓力。鞋墊方面,並非愈軟愈好,而是應有足夠的支撑,鞋墊足弓位置要較厚,令足部落地有足夠承托,把力度轉到地面。他解釋:「你可幻想一下,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體重,當走力量會壓在夠硬,承托力不夠,力量會過分集中在足弓,長遠來説會易累,也會產生痛楚。」
走路時足弓主要功能是用作幫助推動身體,提高能量運用的效能。而扁平足則是指足部的內足弓完全下陷,如患有扁平足,無論走路或是跑步都會產生痛楚及不舒服的情況,更令人憂慮的並非足弓痛如此簡單,而是因扁平足對人體結構的連鎖影響。「當行走時,如足弓低會令小腿過度內旋,並引致脛骨、大腿骨和膝蓋骨角度內轉,變為『X型腳』;至於高足弓則是指足弓較高,走路時壓力集中於前掌及後跟,易產生足底不適,造成扭傷、肩膀緊繃和『O型腿』。兩者對膝關節會構成壓力,日子久了,便會產生各種因勞損而造成的創傷。」
在選取鞋子款式方面,亦應捨棄尖頭鞋而以圓頭鞋代替。「走路時,正常的壓力分布重力應放在前掌及腳跟,尖頭鞋會令孩子的腳趾逼在一起,未能分散壓力,影響正常的生物力學分布。」王漢榮指,特別是幼兒在發育期間,應給予空間讓足部有正常的發展,所以鞋頭要有足夠的空間平放腳趾,令腳趾也可以更舒適。
為子女買鞋時,有人認為孩子生長速度很快,應買大一點預留足部發育,也有人説鞋子會愈着愈鬆,故此要買細一個碼,究竟誰是誰非?王漢榮提醒家長,買鞋時要適中,不宜過大或過小。「鞋子過大時走路易鬆脱,增加扭傷的機會。至於鞋子太小也不適宜,因不同鞋子所用的物料、款式及設計也有異,穿着久了雖然物質或有改變,但怎樣變卻存在不確定性,所以選購時應以舒適為大前提。我們可用圓頭鞋平放腳趾為準,把腳套上鞋後在腳跟預留約一
隻手指的距離,令其有適當的寬鬆度。此外,鞋底坑紋較深為佳,可以增加與地帶面的磨擦,達到防滑的功效。」
除以上選鞋秘訣外,試鞋也要擇「時辰」。有不少人在鞋店試鞋時是合適的,但回家試穿後卻感覺狹窄,究竟為何?「經過一個早上走路,腳部充血會變得腫脹,所以避免在早上試鞋。最好選擇中午時試鞋,因我們通常穿鞋並不是一時三刻的事,而是數小時或一整天穿着,所以當中午腳部稍有腫脹時去試鞋或買鞋,較為準確。」

書包要有胸腰帶

王漢榮指出,另一個返學必要選購的書包,選擇也有秘訣。「 物料太軟或是沒有胸帶及腰帶等輔助,孩子背上後,重力會向後,身體為了平衡便會自然向前傾,這個錯誤的姿勢,影響脊骨發展。」
他表示,書包以背囊書包較佳,肩帶要選擇較厚令重力較為平均分布在兩肩上,最好備有胸帶及腰帶,背起時扣起,胸帶用以固定書包令走動時書包不會移位,而腰帶則可把重力轉移至腰,減低肩膊的負荷。至於書包內部最好有隔層,重的書本應放貼背位置,較輕的則在外,如書本太多,可分開部分用手抱書,以作平衡。

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

晴報【返學鞋太大 行到腰椎壞】

晴報17-08-2015

返學鞋太大 行到腰椎壞

新學期將至,不少家長為子女買新鞋時,都會挑選大一點的尺碼,以免太快不合適。但有脊醫表示,若小朋友穿的鞋太大,或增加膝部及盆骨承受的壓力,有機會導致腰椎錯位。 
八歲的Alex(化名)近日時常感到盆骨位置疼痛,每周都會發作兩至三次,母親帶他求診,脊醫細問下,得知母親擔心兒子的腳大得快,買鞋時會選擇大一些的尺碼,可以放得下三隻手指。穿了一個學期左右,Alex已出現中度腰椎錯位。

 膝部盆骨壓力 或致扁平足 

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若小朋友的鞋太大,他們行走時會提不起腳、在地上拖行,增加膝部及盆骨所承受的壓力,有機會導致腰椎錯位。 他續指:「家長應選擇足弓位置凸起、可承托足部的鞋;但如果鞋的尺寸不合適,凸起的部位未能對準足弓,令腳部得不到適當的承托,就有機會導致扁平足。」 

運動鞋 勿選「白飯魚」

王漢榮建議,為小朋友買鞋最多只能買大一隻手指位;另應選擇前腳掌較軟、腳踭較硬的鞋,令腳踭能有足夠的承托。他又指穿運動鞋也要留意,跑步應穿低筒波鞋;打籃球選高筒鞋,令腳踝在彈跳時獲更好保護;另俗稱「白飯魚」的白布鞋底較薄,不適合運動。

選鞋貼士

1. 最多只能大一隻手指位

2. 前腳掌軟,走路較舒適

3. 腳踭位置硬,走路時不會搖擺

4. 足弓位置有承托,避免扁平足


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

晴報【拖行式書包 傷肩損頸椎】

晴報14-08-2015

拖行式書包 傷肩損頸椎

還有半個月就開學,有脊醫表示,近年流行的拖行式書包有機會拉傷肩膀肌肉及肩關節,更有機會導致頸椎錯位。 11歲的Maggie(化名)返學用拖行式書包,母親認為能減少肩膀承受重量,但經過一個學期,Maggie常感到肩膀及手臂疼痛、麻痹,寫字也無力,向脊醫求診後,竟發現是頸椎錯位。

宜雙手交替拉 平路用

註冊脊醫王漢榮指拖行式書包以單手拉動,且返學放學途中路面或不平,亦有機會上落樓梯,令一邊肩膀承受拉力,或會拉傷肌肉及關節,更有機會頸椎錯位。「若路途平坦也可用拖行式書包,但應兩隻手輪流拉。」

王又指家長和學生對背書包姿勢有不少謬誤,如用單邊肩膀背書包,其實會令兩邊肩膀不平衡,易高低膊;不少人未有扣起書包兩條橫帶,亦有機會令書包肩帶移位,也易致高低膊。另外,書包未有緊貼背部、未有將重的書本放進內袋,也致肩膀受力增加,令身體及頭部前傾。他說:「頭部每向前一吋,頸椎會承受多10磅重量,長期下去有機會導致頸椎移位,出現手痹、頭痛等情況。」 

他建議選擇背部有軟墊的書包,肩帶大約一吋寬及有厚度,胸部及腰部設有橫帶,亦不要有過多裝飾避免增加書包重量。

正確使用書包 

1. 兩邊肩膀背書包
2. 較重的書本放進內袋
3. 選擇書包背有軟墊的款式,挺直背部,書包貼著背部
4. 扣好胸部及腰部兩條橫帶

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

蘋果日報【書包宜附胸腰帶 減脊椎負荷】

蘋果日報 11-08-2015

書包宜附胸腰帶 減脊椎負荷

悠長暑假已過了一大半,學生與家長正忙於添置開學用品,當中選購合適的新書包是重要一環。選擇書包除了考慮款式之外,脊醫建議最好是背囊款,並需具備5大要點,包括肩帶要闊及設有軟墊、備有胸帶、腰帶、背部要有硬板令書包挺身、及書包內有貼背的隔層放重書,以減輕脊椎負荷。長期揹不合適書包可使學童高低膊及寒背,長遠更會影響脊骨發展。 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今年暑假期間學童因脊椎錯位或側彎問題,到診所求醫個案較以往上升約20%,大部份為小學生,不少病人的問題與長期揹過重書包、書包承托力不足或揹書包姿勢不正確等有關。他指,部份人的書包本身已經有問題,例如材質偏軟,令重力向後,身體為平衡會前傾,容易出現頸前傾及寒背姿勢,繼而出現脊骨錯位問題,又或將背囊單肩揹,有機會出現高低膊。

設分隔層 重書放貼背位

現時不少書包標榜護脊,王漢榮指,要做到真正護脊,書包必須具備5大要點,首先肩帶要寬1吋或以上,令書包重力分佈更平均,且要有軟墊增加承托力及舒適度。其次為附有胸帶及腰帶,學童揹書包時兩條帶都要扣起和索緊,固定兩邊肩帶不會郁動,並將部份重力分散到腰,以免影響脊骨發展。書包本身物料則要挺身,貼背部份要較硬;內裏應有分隔層,而重書籍應放於最內層貼背部位置。 至於近年流行附有輪子的拖行式書包,王漢榮不鼓勵學童使用,「如果返學行平路、斜路好多,都可以用,但返到學校始終要上落樓梯,其實最好都係背囊」,由於拖行時身體會側偏,一樣有機會影響脊骨發展,故使用時需要左手及右手交換拉動書包。 另外,王指將最重的書放貼背部可以減輕脊椎負擔,學童亦要每日執書包,不必要的東西便毋須帶回學校,「書包連書嘅重量最理想係學童體重嘅10%,如果太重,最好攞啲出嚟用手拎」。他指,長期揹很重的書包,即使書包有護脊功效,揹書包姿勢亦正確,仍會影響脊骨發展。另外,書包亦不應過大,「書包底部最好只喺腰」;雙肩帶亦要收緊,以書包能貼住背部為準。


書包過重 女生頸椎錯位

書包除了影響學童脊骨健康外,更間接影響學業成績。王表示,曾經有小五女生兩個月前求醫,指肩頸痛已有數月,但未有理會,最近因為出現頭痛,且影響集中力,令考試成績亦下降,經檢查後發現她原來有中度頸椎錯位,加上因要應付考試,要經常帶大量書本回校,書包太重人向前傾變成寒背。她一直使用普通布背囊當書包,無足夠承托,故建議更換護脊書包,加上治療及做肩頸運動,約一個月時間症狀已大為改善。

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

商報【德國 Schroth 運動治療法】

商報 10-07-2015

德國 Schroth 運動治療法

脊骨側彎近年引起不少人關注,不少患者都是從小便有此問題,但一直沒有作出適合的治療,長大後被脊骨側彎引起的痛楚所折磨,現在有來自德國的Schroth運動治療法,應該可幫助不少被腰痛折磨的人士。Schroth運動治療法由德國物理治療師Katherina Schroth於1920年發明,並由其兒子Dr. Hans Rudolph Weiss不斷改良,是一套可以逆轉脊骨側彎的物理治療運動,為脊骨側彎患者提供手術以外的另一個治療方法。
Schroth 治療法相信脊骨側彎是可透過正確姿勢的肌力訓練,改善脊骨向三維(3D)不正常偏歪的情況。持有德國Schroth脊椎側彎治療文憑的王漢榮醫生認為,Schroth可度身設計適合患者脊骨彎度的矯正運動,從而鍛煉令患者姿勢不正的肌肉,對紓緩患者的痛症亦有一定幫助。

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

晴報【挨床頭板打機 頸椎易錯位】

晴報13-05-2015

挨床頭板打機 頸椎易錯位

都市人頸梗膊痛很常見,不過僅注意工作時的姿勢不一定足夠。有脊醫表示,不少人忽略休息時的壞習慣也會導致脊椎問題,有20多歲年輕人因長期睡前頭挨着床頭板打機,導致頸椎錯位,脊椎情況差過40歲的人! 

20多歲從事銷售的陳先生(化名)因感到頭暈、頭痛、難集中精神及站不直,向脊醫求診,發現是頸椎錯位,脊椎情況較40歲的人更差。陳以為是工時長、常低頭所致,自此工作時特別留心,並持續找脊醫治療。雖然每次治療後情況有改善,但過幾天覆診卻又惡化,脊醫細問下,原來他每晚會躺在床上,頭挨着床頭板打機,並維持姿勢半小時至一小時,才是問題主因。 

床上用手機 要坐直 

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不少人只關注工作姿勢對脊椎造成的影響,忽略睡前小習慣也會帶來大問題。他說,頸痛求診患者當中,兩至三成都是因長期挨床頭板造成問題。 

王解釋,長期將頭挨在床頭板的姿勢,或會破壞頸椎生理弧度,令頸椎變直甚至向反方向彎曲,亦會增加胸椎及腰椎所承受的壓力。他說:「長期將頭挨在床頭板,輕則會頸梗膊痛,重則致頸椎錯位,出現手部麻痹、頭痛、頭暈等徵狀,亦可能更易出現寒背、高低膊及椎間盤突出。」 

他建議,若要在床上用電腦或手機,應將身體坐直,整個腰背靠着床頭板,每20至30分鐘將雙肩向後轉10圈,每20分鐘換姿勢,如下床喝水、去廁所等,避免維持同一姿勢太長時間。

自我檢測脊椎

1. 正面看鼻、下巴、「雞心」及肚腩在同一直線
2. 正面看兩邊耳珠、雙肩、左右盆骨同一水平線
3. 側面看耳珠、肩膀及盆骨在同一直線
資料來源: 註冊脊醫王漢榮

長攤梳化亦有危機

王漢榮表示,長期攤睡在梳化上,頭部挨著扶手,與挨著床頭板類似,同樣會影響頸椎以至整條脊椎。



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

商報【關節炎如何護理】

商報 24-04-2015

關節炎如何護理

你和我身邊都可能有些人正受著關節炎的折磨,關節炎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疾病。導致關節炎的原因很多,據統計全世界約有3.55億關節炎患者,更可怕的是關節炎並不是老年人獨有的疾病,它可以影響包括兒童在內的各個年齡層,試問我們又怎能忽視呢?

什麼是關節炎?

註冊脊骨神經科王漢榮醫生指關節炎有超過100種成因,而最常見的兩種原因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。退化性關節炎,以膝關節的退化最為普遍,原因是膝關節長期受力,加上不良姿勢令其壓力增加,加速磨損和退化。患者在進行日常簡單活動,如步行、運用器具等都會受到影響。嚴重者更會有骨骼增生或於關節邊緣產生骨刺,因軟骨磨損當關節活動時便會發出咯咯的聲響。
另一種較常見的是類風濕關節炎,王醫生指此類屬免疫系統失調的病變,且任何年齡人士皆有可能發病。患者關節會產生強烈痛楚,症狀還有僵硬及關節腫脹等。類風濕關節炎通常同時影響多個關節部位,而且主要是對稱位置(例如雙手手腕),受影響關節可致變形或受損,尤其是在患病時的最初數年,變化最大。 
哪類人較易患上關節炎?
王醫生表示雖然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關節炎,不過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患病機會,一般來說患者多以30至50歲為最常見。此外,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上關節炎,患病機會亦會增加。有研究發現,吸煙會增加患此病的風險,原因可能是香煙中含大量化學物質,長期吸入,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,引致發炎而誘發此病。
患者須注意的飲食與生活習慣
一旦患上關節痛,暫時還沒有根治的方法,因此怎樣預防是最重要的一環。在日常飲食方面,王醫生提醒要每天補充足夠的鈣質,應多食豆腐、深色蔬菜和奶類食品。此外,食物中的奧米加3亦同樣重要,有研究指奧米加3具有效的消炎效果,食物包括魚、亞麻籽、芥花籽油及核桃。
在生活習慣上,過肥會因體重令關節受壓、負荷加大,應適量控制體重避免令關節過度受壓。另外,進行適量的運動可加強患者關節的活動性、靈活性和肌肉的力量及平衡。王醫生指患者應選擇一些無重力的運動,如游泳和踩單車,使患者既能避免關節過分受力,亦能活動關節。
要紓緩痛楚,患者可用熱墊或凍敷,有效鬆弛肌肉。如病情惡化時,可用冰敷以減少發炎反應,減輕疼痛每次約15 分鐘,每天2至3次。而在病情較緩和時,則可熱敷關節,以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及僵硬,使肌肉放鬆。每次熱敷不宜超過30分鐘,每天可2至3次,但要注意溫度,避免燙傷皮膚。

*長期蹲下、上落樓梯或斜路,都會加快膝關節的退化。
*王醫生表示游泳等無重力運動可增加患者肌肉彈性及增加關節活動。
*王醫生建議坐姿要保持正確,盡量避免繑腳,以免盆骨錯位。
*多食深色的蔬菜亦有助鈣質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