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

【錯誤坐姿】脊醫拆解辦公室最錯姿勢 坐姿錯易致肩膊痛-頸痛-背痛-滑鼠手-網球肘【附紓緩方法】

【錯誤坐姿】脊醫拆解辦公室最錯姿勢
坐姿錯易致肩膊痛-頸痛-背痛-滑鼠手-網球肘【附紓緩方法】

https://topick.hket.com/article/2588782

TOPick 健康 16.03.2020



 長期維持錯誤坐姿,易引致肩頸背痛,或出現「滑鼠手」。

OL要在辦公室坐一整天,若坐姿不正確,很易腰痠背痛、「滑鼠手」、「網球肘」。

TOPick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了解:何謂錯誤及正確的坐姿,以及紓緩痛症的方法。他指,長期維持錯誤坐姿,輕則引致「寒背」、「高低膊」,較嚴重則引致腰背痛、肩頸痛、坐骨神經痛,手腳麻痺或無力。
常見錯誤坐姿

1. 頭部、肩膀、上身向前傾
  • 長期下去,很易導致腰背痛、肩頸痛。

2. 翹腳、蹲坐、雙腳放在座椅上
  • 長期下去,很易導致脊骨和盆骨傾側、盆骨左右兩邊肌肉不平衡,脊骨的生理弧度也並處於不正常狀態,有機會引致腰背痛、肩頸痛、坐骨神經痛。
  • 甚至因為不平均受壓,壓力加大,導致椎間盆骨凸出,出現腰背痛、雙腳軟弱無力或麻痺等痛症。

3. 操作滑鼠時,手腕拗得太高或太低
  • 有機會引發「滑鼠手」、「網球肘」。患者或會出現手掌疼痛、麻痺或有如被針刺痛等症狀。

4. 坐下後仍將銀包放在褲子後袋
  • 男性情況較普遍,因為他們較常把厚厚的銀包放在褲子後袋。長時間坐著,很易傷及部分肌肉,甚至盆骨移位。患者初期或感到臀部腫痛、麻痺,並導致小腿麻痺。


 錯誤坐姿:頭部、肩膀、上身向前傾,易導致腰背痛、肩頸痛。(陳智良攝)

坐骨神經痛

「坐骨神經」是全身最大最長的一條神經,經腰和臀部延伸至下肢,由「腰椎」第4神經根(L45)到「薦椎」第3神經根(S123)組成。

「坐骨神經痛」即坐骨神經受損而產生痛症,患者會感到腰背痛、臀部疼痛,引致大腿、小腿麻痺或痠軟。

患者除了接受醫生治療,也要改善自己的姿勢,否則會延長病情。王醫生表示,過往自己的病例中,有嚴重患者需要治療36個月不等。

滑鼠手(手腕管道綜合症)

腕管是由腕骨、腕橫韌帶組成的通道,管內含有多個手部腱肉及正中神經線。手腕中間有「正中神經線」,負責控制手掌及手指。

若腕管通道內的正中神經線受擠壓患者會出現手掌或手指疼痛、麻痺、刺痛,手部肌肉痠痛無力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無力握筆或握筷子。

網球肘(肱骨外上髁炎)

手肘長期過度用力或向後拗,致筋膜發炎。手肘或前臂會感到疼痛,當扭毛巾、開門或提取重物時會感到痛楚。痛楚或導致患者無法手握筷子、湯匙,因而影響日常生活。


 正確坐姿:臀部及腰背盡量緊貼椅背,弧度呈90110度。(陳智良攝)

辦公室正確坐姿
  • 操作電腦時,最重要按用家的身形調校鍵盤、座椅、電腦螢幕的高度,勿太高或太低。
  • 臀部及腰背盡量緊貼椅背,臀部與腰背弧度呈90110度。
  • 膝蓋彎度呈90110度,腳板要貼著地板。
  • 放鬆肩膀,肩膀與手肘呈90110度,手腕伸直。
  • 視線應與電腦螢幕呈水平線,能直視螢幕中心,避免仰望底俯視螢幕。
  • 操作滑鼠時,手腕伸直,手肘與肩膀呈90110度。建議用滑鼠墊墊著手腕,以致手腕能伸直,避免拗得過高或過低。


簡易紓緩方法(可於休息、午飯時進行)

 紓緩滑鼠手、網球肘:伸直手臂,手肘伸直,手掌向下,手掌向自己。(陳智良攝)

【適合滑鼠手、網球肘患者】
  • (若患處在右手)伸直右手手臂,手肘伸直,手指向下(或向上),手掌向著自己/(手掌向外)
  • 左手輕力按著右手手背/手掌
  • 當感到手臂有拉扯感覺時,維持動作10
  • 然後換另一隻手,重覆以上步驟

 紓緩滑鼠手、網球肘:伸直手臂,手肘伸直,手掌向上,手掌向外。(陳智良攝)

【適合坐骨神經痛患者】


方法一
  • (若右邊身疼痛)坐在椅子,提起右腳,右腳放在左腳膝蓋上,呈「4」字。
  • 右手按在右腳膝蓋上,左手放在右腳小腿(近腳踝)位置,以固定姿勢。
  • 挺直腰背,上身慢慢向前傾,腰背繼續挺直。
  • 漸漸地會感到臀部、大腿的肌肉有被拉扯的感覺,維持10
  • 可換另一隻腳,重覆以上步驟


 坐在椅子上,紓緩坐骨神經痛的方法。(陳智良攝)

方法二

  • (若右邊身疼痛)躺在瑜伽蓆上,腰背貼著地板,豎起左腳,腳板貼地,膝蓋彎曲。
  • 右腳翹起,腳踝放在左腳大腿上,
  • 左手放在右巾小腿內側,會感覺到臀部肌肉拉扯,維持10
  • 可換另一隻腳,重覆以上步驟


 躺在瑜伽蓆上,紓緩坐骨神經痛的方法。(陳智良攝)

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

【改善睡姿】腰痠骨痛未必因工作過勞 脊醫拆解常犯錯誤增加腰椎壓力元兇【附紓緩方法】



【改善睡姿】腰痠骨痛未必因工作過勞 脊醫拆解常犯錯誤增加腰椎壓力元兇【附紓緩方法】https://topick.hket.com/article/2576327/

TOPick 健康 27.02.2020


腰痠骨痛,未必工作操勞有關。起床後感到腰痠背痛,可能是睡姿不正確。仰睡、側睡、側趴,趴睡,哪個睡姿才正確?TOPick向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了解,何謂錯誤的睡姿,以及紓緩腰痠背痛的方法。

錯誤睡姿:趴睡、側趴

王漢榮醫生表示,仰睡、側睡為正確睡姿。長期趴睡、側趴為正確睡姿,很易導致腰痠背痛。趴睡雖以小童居多,但也有約510%成人有趴睡習慣。

趴睡/俯睡
肚臍向下,頭側向一邊,會令人腰椎、頸椎負荷較大,長期以此姿勢睡覺,易致腰痠背痛。

側趴
腰部向前傾並旋轉,令腰椎及兩側肌肉長時間處於旋扭的狀態,長期以此睡姿的話,較容易產生腰背痛。


 側睡時,枕頭不能太高或太矮,在旁邊看,鼻尖、下巴、肚臍、雙膝的中間儘量成一直缐。(相片由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提供)

如何避免側睡變側趴?
正確側睡:
  • 整個人應該呈「蝦米」形狀,髖關節及膝蓋微微彎曲。在旁邊看,鼻尖、下巴、肚臍、雙膝的中間儘量成一直缐。

改善建議:
  • 側睡時雙腳夾著厚枕頭或攬枕睡覺,可令盆骨較平衡,以免其中一隻腳的放得太高,有助維持正確睡姿。
  • 枕頭不要太高或太矮。當向左側睡時,若枕頭太矮,頭部會左傾;若枕頭太高,頭部會右傾。

另外,仰睡時,頭部向上,墊高膝蓋,有助放鬆腰背肌肉。


 王醫生指,可以拉筋放鬆頸椎的肌肉。(相片由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提供)

紓緩方法

拉筋放鬆頸椎肌肉:
  • 首先挺直身子,左手繞過頭部,碰著右耳
  • 把頭部向左拉扯,感到身邊右邊及肩頸肌肉位置繃緊
  • 維持姿勢1015
  • 完成後,換右手碰左耳,重覆上述步驟。
  • 熱敷
  • 在痛處用暖水袋敷510分鐘,用熱力令繃緊的肌肉放鬆。

如果腰痠背痛情況仍然持續,建議找醫生去檢查身體狀況。

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


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

經濟日報 副刊版【疫情室內毛巾操 脊醫教5式拉筋動作】

經濟日報 副刊版  24.02.2020

疫情室內毛巾操 脊醫教5式拉筋動作





新冠肺炎(武漢肺炎)持續蔓延,不少人都選擇留家工作,在斗室中做簡單拉筋及伸展運動,毛巾操就是不錯的健體選擇。今次由ProCare的脊醫黃順亮示範幾組簡單的動作,對身體肩膀、背肌、大腿等部位都有紓緩的效果,屈在家中的你不妨試試。

對抗新冠肺炎的最好方法,就是增強自身的免疫力,都市人總埋怨工作繁忙,根本抽不出時間做運動。其實毋需買跑步機放在家中,家家必備的毛巾,也是很好的運動輔助工具。毛巾操動作簡單,易於學習,而且便於攜帶,可以隨時練習。以前毛巾操是專為中老年人設計,通過練習可增強肌肉力量,提高肌肉靈活性、柔韌性,改善身體的穩定性,預防摔倒。

脊醫黃順亮表示,home office人是長期坐着,或停留一個位置太久,肢體便會感到僵硬,故提議約半小時就要伸展走動,只要有一張凳、一面牆或毛巾都可以做到運動。以毛巾操來說,家居必備而且相當安全,黃順亮說毛巾操與一般拉筋,其幅度及深度比後者更大,且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。

 ProCare的脊醫黃順亮介紹在家也可做的毛巾操動作,有助改善肌肉繃緊。

動作一: 強化頸部肌肉
做法:
人身站立,用毛巾放在頭後面,雙肘平伸拉直,不要讓頸部移動,保持35秒左右,再放鬆,重複510次。
可強化頸部肌肉,如果對著熒幕坐得太久,不妨做此運動舒緩。

動作二:膊頭繃緊放鬆練習
做法:
1.  個人站着,將運動巾兩端拉緊,雙肘平伸,慢慢運力至全身,並使雙腕高舉至頭頂,再向後拉至背肩位置。
2.  做時會感到胸椎和手部扯緊,保持23秒再放回身前,重複10次左右。
如果覺得膊頭繃緊或對著螢幕坐得太久,都可做此運動。

動作三:腰部伸展減痠緊
做法:
1.  人站着,雙手拉着毛巾並舉高,將毛巾伸到背後,右手平伸向下扯,再以在右手肘位置抵着毛巾,使毛巾增加其抗力,讓左邊身體得以充分伸展。
2.  保持此姿勢35秒,放鬆並回復毛巾舉高狀態,重複510次,再換另一邊身體做一遍。
久坐而覺得腰部痠緊,都可做此運動以助紓緩。

動作四: 腳部拉扯伸展運動
做法:
站立屈曲右腳,並以毛巾將右腳腕勾着提起,直至感到大腿的肌肉被拉扯,維持35秒,放鬆拉低,重複510次。
久坐而覺得腳腕及大腿痠緊,都可做此運動有助紓緩。

動作五: 鍛練彎腰動作
做法:
雙膝微彎,並捲着的毛巾放在腰部,上身向前俯仰,再回復垂直,重複510次。
鍛鍊正確的彎腰動作,可預防拿起重物時令腰部受創。

TOPick 健康 【頸椎移位】周勵淇拍古裝戲頸椎移位缺氧險中風 脊醫:長期低頭玩電話可致頸椎移位

TOPick 健康  07.10.2019

【頸椎移位】周勵淇拍古裝戲頸椎移位缺氧險中風 脊醫:長期低頭玩電話可致頸椎移位




藝人周勵淇(Niki)與内地演員傅浤鳴結婚10個月,近年北上發展的她,早前接拍內地拍攝古裝劇《歲歲青蓮》,曾因天氣炎熱中暑,令她表示這或許是演藝事業中最後一套古裝劇。後來,她拍戲時更頻頻出現頭暈、嘔吐等症狀,回港求醫後發現是頸椎移位,嚴重更可能導致中風。
周勵淇回港求醫後,醫生指她頸椎中間的一節變形、突出,導致缺氧,令她整天頭痛、頭暈,情況嚴重更可能會引致中風。至於為何出現頸椎移位,可能是由於拍古裝劇的髮髻太重引起,加上以前拍武打戲亦有舊患,而且平時睡姿不良,低頭看手機,有時拍戲太累在車上睡覺,都令頸椎長期勞損。周勵淇表示,現時要長期接受物理治療,並且會多做運動,希望盡快康復

長期姿勢不良可致頸椎移位
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頸椎移位,是指頸部脊椎骨錯位,影響或壓到椎間神經孔道的神經線,產生各種臨床症狀,可造成、麻、痛、活動受限、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等的問題。
他指出,頸椎移位的多由長期生活姿勢不正確引起,人們使用電話、電腦時會低頭及頭部不自覺前傾,令頸椎及肌肉承受的重力不平衡。而經常要戴頭飾的藝人、舞台表演者,或是和子女玩「騎膊馬」的父母,頸部可能承受過重壓力,也屬於患頸椎移位的高危人士。

嚴重可導致中風
頸椎移位可以導致患者頸部繃緊,酸痛或令致患者手部麻痹,肌肉軟弱無力等,也有機會令患者出現頭痛、頭暈等症狀。若遇到以上情況,應盡早求醫。
另外,頸椎移位更有機會導致中風。王漢榮指出,椎動脈(Vertebral artery)是輸送血液至腦部的重要血管,嚴重頸椎移位,就會造成椎動脈血管受壓,從而影響腦部供血,有機會引致中風。

3招預防頸椎移位
王漢榮建議,多做頸部運動,以拉筋及強化肌肉保護脊骨。
1. 雙手扣起作祈禱手勢,放於頸後,兩隻拇指承托後腦,用大拇指打畫圓形,搓後頸椎位置十下,目的是放鬆頸椎位置的肌肉。
2. 雙臂舉起呈九十度角,然後運用雙肩打圈十次,目的是放鬆後頸肌肉。
3. 先用一條毛巾,放於頸後,雙手抓緊毛巾兩端向前拉,令毛巾與肩膀成同一直線,頸部將受毛巾壓力向前,但頸部需向後傾斜,維持十秒,可以改善頸椎弧度。

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

晴報【書包太重 孭到寒背高低膊】

晴報 25.10.2017


脊醫表示,若書包過重,有機會導致學童脊椎錯位等問題。


本港的學童壓力大,書包重量亦不輕!學期過了一半,部分學生或開始出現頸梗膊痛等問題。有脊醫表示,學期中後期時求診個案會比平時升逾一成,不少人出現高低膊、寒背等問題,建議書包重量應控制在學童體重的10%至15%,多出的書本可用雙手抱在胸前,並盡量使用雙肩帶款式書包,若要使用單肩帶款式,則以斜孭較側孭好。
書包重量 宜佔體重10%至15
註冊脊醫王漢榮表示,每學期中後期如1112月,以及45月都是學童求診高峰期,個案會比平時多10%至15%,「不少學童都因為書包過重,經過大半個學期勞累,開始出現高低膊、寒背、頸梗膊痛等。」
王漢榮說,若書包太重,會令身體向前傾,導致寒背,長期會因為重心前傾,有機會導致肌肉不平衡、頸膊痠痛、脊椎錯位等,亦有機會出現手腳麻痹,影響生活和學習。他建議︰「一般而言,後背式書包重量應該是兒童體重的10%至15%,超過這個重量就屬於過重。」
至於拖拉式書包,王稱需視乎學童上學的環境,若是平路多,則重量可稍為增加,但如果在學校也要背起書包上落樓梯,書包重量則應該維持在體重的10%至15%,「由於拉桿和轆本身也有重量,因此可以擺放的書較後背式書包更少。」他又建議,拖拉式書包應兩手輪流拉,約1020分鐘換手一次。
單肩帶式要更輕 每20分鐘換膊孭
部分學生會用單肩帶式書包,王漢榮指,這種款式會集中一邊肩膀受力,容易令肌肉不平衡,或導致高低膊、脊骨錯位等問題,因此書包應該更輕,重量控制在學童體重10%內,此外,應1020分鐘換另一邊肩膀。他又說,對於單肩帶式書包,側孭對脊椎影響最大,因為力聚集在身體同一邊,而斜孭則能將重心移向中間。
他續指,家長應為子女選擇肩帶較粗的雙肩背包,肩帶胸及腰部位置有扣,背起時書包緊貼背脊才算合適。
此外,應將重的書本擺在靠近背脊的位置,輕的擺在外側。若帶的書太多,超出建議重量,可將三分一至一半書本用雙手抱着,令重量平均分布在身體前後,避免用袋裝着書、以單手抽着,否則會因為單邊受力,或致高低膊等問題。


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

大公報【預防媽媽手】

大公報  18.09.2017


預防媽媽手



新手媽媽對自己的寶寶一定「抱不離手」,過了一段時間,媽媽手掌靠近大拇指的地方就會隱隱作痛。同時,隨着寶寶體重增加,她們的症狀也將從單純的隱隱作痛變成明顯腫脹,只要稍微一使力就痛得厲害。此時,媽媽只要張手抱寶寶,拇指與腕部一一承受重量,疼痛更是加劇,甚至痛徹心扉。這就是大家俗稱的「媽媽手」。

    媽媽手屬於累積性的傷害病變,剛開始只會有微微的腫脹、緊繃,疼痛的感覺多半只會出現在拇指用力時。如果輕忽不去理會,媽媽沒有改變姿勢或是讓手腕有充分的休息,疼痛感就會越來越明顯。接不來,大拇指可能開始使不上力,或者是一使力就疼痛難耐,連再簡單不過的擰毛巾、寫字等動作,都做不到。

    脊骨神經科醫生王漢榮受訪時表示,形成媽媽手是因寶寶體形比較細小,新手父母抱寶寶時大約在大拇指外側接近手腕的地方過度用力,令手指向內屈曲,連帶手腕部分亦會產生疼痛。其中餵母乳的媽媽在餵哺、替寶寶洗澡時,都是過度使用雙手,此時可能會導致筋膜炎。大部分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疼痛,如頸肩痛、腰背痛等。始終照顧寶寶,手抱、低頭餵奶、彎腰換尿片等這些都是重複性動作,長時間會令頸腰椎勞損,不少新手媽媽患有媽媽手的同時,也可能同時患有其他痛症。

    王醫生指出,要預防媽媽手,方法包括:一、勤做拉筋運動,二、姿勢正確免令手腕屈曲,三、強化肌肉運動。若已有筋膜炎的患者,則可以試用冰敷減輕痛楚。假使情況嚴重,那就要接受檢查,了解程度的輕重以及發病主要原因。症狀嚴重便要採用衝擊波、超聲波,改善姿勢以及一些運動治療。他明白新手父母對寶寶的照顧無微不至,惟湊寶寶的相關姿勢動作,必須正確。

  他提示新手媽媽不要過度使用一隻手,定時更換另一隻手達到平衡,還要做到抱寶寶一段時間,便將寶寶放落嬰兒床,讓雙手得到充分休息以及做下拉筋動作,那對預防媽媽手大有幫助。

    記者亦訪問曾患有媽媽手的媽媽,她表示,初時不覺有不適,約三個月左右開始手麻、無力,有時甚至會麻到連一張紙巾都拿不起來,手部還會出現局部的腫脹、疼痛。醫生說她患上筋膜炎,花了一段時間才治好,但她自覺錯過了照顧寶寶的黃金時間,又言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受過媽媽手的困擾。

    根據調查,媽媽手不是新手媽媽的專利,只要是長期且大量運用到大拇指工作的人,都可能出現相關症狀,最常見的是從事洗碗、打掃等工作的人、美容從業人員、電腦打字員或收銀員等,都是媽媽手的高危群。

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

經濟日報【膝關節疼痛非長者專利 適量運動可舒緩 】

經濟日報 13-09-2017

膝關節疼痛並非年長人士專利,不同年紀及不同情況下,也有機會出現膝痛。如果置諸不理,除了令日常行動不便,更有機會影響其他關節,故應及早正視及處理。


運動意外受傷、發炎等也會引致膝關節痛,不過最普遍的,莫過於因退化所致的膝痛。註冊脊醫王漢榮解釋,「日常生活中,過份使用膝蓋、勞損、運動受傷等也會引致膝痛。而較普遍的則是稍為年長的人,因膝關節退化而出現的膝痛,一般由40多歲開始出現。患者會感到膝蓋痛痛脹脹的,有人會不能把腿伸直,蹲下、上落樓梯、走斜路等也感到痛,更甚者就連步行於平坦的路上也痛。」如何分辨是否屬於肌肉痠痛或需要求醫的膝痛?「當我們運動後,有機會引致肌肉酸痛或勞損,這情況普遍過兩三天便會自然好轉。相反,如果發現膝痛持續三四天,便要有所警覺,應正視問題。」


脊醫王漢榮表示,退化性膝痛是關節之間的軟組織磨蝕了,令骨與骨的距離愈來愈近,有機會造成磨擦,令患者感到不適。註冊物理治療師伍潔珩補充,如果人的肌肉較弱,保護膝關節的能力便會減低,同時令支撐身體的責任落到膝關節上,便會令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,容易勞損,引致膝關節加速退化,或會演變出其他問題。


至於治療方法,則會針對痛症出現的原因而對症下藥,例如是否因年老而退化,還是因體重過重令膝蓋受壓而勞損,抑或因任何原因(如工作需要長時間蹲下)過度使用膝蓋而引致勞損等,查明原因,再找適當方法治療。另外,也需鍛練及建立肌肉,來支緩膝關節官的活動。


另外,有些人活動膝蓋時,會出現「啪啪」(clickingpoping)聲響,這又是甚麼原因?王漢榮解釋:「膝關節內有膝關節滑液,當中會有氣體,當關節有所活動,氣體有機會會釋出,因而導致有聲響,但這情況則不一定是有問題的;如果活動時只出現一次性的響聲,而之後則沒有感到不適,那問題可能不大。不過,萬一聲響持續出現,或響後感到不適甚至痛,這便是警號,需要及早檢查。因出現聲響,亦有可能是膝關節上的軟組織裂了所引致。總而言之,當感到疼痛時,便需多加留意。另外,如果大腿肌肉不平衡,也可能導致聲響,那便需要治療或透過運動來改善肌肉狀態,以改善聲響問題。」



伍潔珩補充:「(大腿)肌肉不平衡,會令生物力學有所改變,導致關節應有的姿勢跟平日的有所不同,影響某些組織或令大腿某一邊的韌帶受壓較多;如不及早改善生物力學,繼續讓膝關節受壓,也有可能影響其他關節。」她表示,原來扁平足患者也較容易出現膝痛,因他們的腳腕關節稍為向內這令膝蓋內側受壓較多;這也是跟生物力學有關。


伍潔珩解釋,有的患者是一邊膝蓋痛,有的則兩邊也會痛。檢查時要分析得細緻,「必須分辨膝蓋哪個位置痛,例如內側、外側、前或後方,比方說如果膝蓋內側痛,便須查出是否大腿內側肌肉弱了?還是扁平足所致?深入了解才可確定治療方法。」


伍潔珩表示,很多人感到膝蓋痛,便避免去活動它,愈是不理會,關節就變得愈繃緊、愈痛。其實透過適當的活動,關節內的潤滑劑才會均匀地分布於關節表面,令活動時變得暢順。以一些基本的保健動作把問題紓緩,有望改善問題。不要以為那些基本的保健動作很簡單,痛症患者做起來會並不容易。所以,當做到感覺痛時,便要停在那個位置,不要令自己太痛,稍作紓緩後,便可慢慢地繼續。」



膝關節保健動作

以下是基本的活動膝關節及肌肉訓練,可以改善及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痛的情況。步驟簡單,可以在家中進行。


1 .   活動膝關節 
動作:坐下,把一隻腳屈曲並放鬆,以毛巾把腿拉近身體,感到微痛感覺時保持5-10但腿不可用力;如感到痛便稍為停下。之後再做一隻腳。

功效:這動作主要活動膝蓋關節,重新啟動關節,以毛巾輔助,能讓較難活動的膝關節有所運動。


2 . 
大腿肌力訓練

動作:躺下,把腿及膝蓋用力伸直,抬高至45度,保持510秒,重覆510次,再做另一隻腳;每天做兩組。


功效:針對較弱的大腿肌肉;作適量練習,可強化大腿肌肉,有助保護膝關節。


3 . 
訓練後大腿肌力

動作:雙手扶穩椅子,屈曲膝蓋把腿向後提起至90度,腿要保持垂直,與另一隻腳並排,維持510秒,重覆做510次,再做另一隻腳;每天做兩組。


功效:可強化後大腿肌肉,因後大腿肌肉也有責任保護膝關節